
为何尿检要做酸碱度(PH)?它在告诉我们身体的潜在疾病
相信各位朋友对医院的小便化验并不陌生,常规尿检可以说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通过小便常规的异常能判断出身体潜在的隐患,对肾脏、泌尿系统疾病等能起到一个初步的筛查。

那么在看到尿检报告里的各项指标大家了解多少?哪些指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可能,对于报告单的各项指标大家普遍会去关注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胆红素、颜色、透明度、黏液丝等,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个指标叫“PH值”,他是用来表示尿液酸碱度情况的重要指标,部分人会忽略这个指标并没有被足够重视,也有可能注意到了但不清楚它存在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尿液的酸碱度是什么?
身体里的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吸收回到体内。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尿酸和废物等就形成了尿液。这些化合物的平衡状态可以影响尿液酸碱度水平,由专家用pH测量,pH是表示尿液酸碱性的值。
酸碱度是尿常规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它反映的是我们人体肾功能的一种表现,肾脏对人体的酸碱平衡会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我们人体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大量酸性或者是碱性的物质,用来维持酸碱平衡。

由此可以说明尿液酸碱度指标就像一个“跷跷板”,只有保持平衡才属于一种健康的状态,过高或者过低都是身体发出了危险信号。
尿液正常的pH值是多少?
尿液pH的平均值为6.0,但尿液pH的范围可以从5.0到8.0。pH低于5.0的尿液呈酸性,pH高于8.0的尿液呈碱性。
不同的检测医院其提供的正常pH水平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实验室报告将解释特定实验室测定的尿液pH的正常和异常水平。再由医生向患者解释这些结果情况。

异常pH值意味着什么?
影响尿液pH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成分,在评估尿液pH值结果之前,医生可能会询问一个人通常吃的食物,如果我们食用大量的谷物、鱼、高蛋白、含糖食物等,可能会产生酸性尿,如果食用大量的蔬菜或者是新鲜的水果时,往往尿液会偏碱性。
尿PH值高↑
尿PH偏高,其实就是尿液呈现强碱性的一种状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身体状态,一般来说,健康人的尿液不是弱酸性,就是弱碱性,也有可能是中性的。当尿液呈现碱性可能是服用了碱性药物或是恶心呕吐,导致胃酸吐出了体外,体内碱性较多导致尿呈碱性。严重的是因为肾的排泄和重吸收功能出现了障碍,尿液中有很多碱性物质被排了出来。
如果不是疾病所致的PH值高,可通过多喝热水中和尿液,多吃含蛋白质多的食物、蛋白质类的食物,会让尿液偏酸性。如果还伴随有其他症状,那么意味着身体可以纯在某些问题,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尿液PH值高的病理性原因可能是尿路感染导致的,可能是因为膀胱炎或者被一种细菌名为变形杆菌性所感染,碱中毒、肾脏相关疾病导致的,还需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筛查病因找对病根,对症治疗。

尿pH值低↓
尿常规pH值偏低,可以与食物及药物呈正相关,长期食用高蛋白质食物,或服用如氯化铵、维生素C等药物,都会使尿液中酸性物质升高。生理性因素的影响还有剧烈运动,饥饿,腹泻,出汗,应激状态等夜间入睡后,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对于尿液偏酸性这类情况可以调整饮食,多吃碱性食物,吃一些绿色蔬菜、水果。
而病理性的酸碱度低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酮症、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热,痛风,糖尿病,白血病的病理情况。此外酸性尿液也可以创造结石形成的环境,容易导致尿酸结石的形成,从而可能导致尿路结石、肾结石等问题,重度病例可出现肾积水甚至肾功能受损。
对于泌尿系结石患者,可以使用枸橼酸氢钾钠颗粒,增加尿液pH值碱化尿液,增加尿酸和胱氨酸结石的可溶性,增加枸橼酸根的排泄,减少尿液的钙离子浓度进而降低尿液中能形成结石的钙盐饱和度。该药适合用于溶解尿酸结石,并防止新结石的形成,还可以作为胱氨酸结石和胱氨酸尿的维持治疗。

如何检查尿液的pH
尿液分析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外观检查:当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检查尿液时,他们会检查其颜色,尿液中是否存在血液等异物,尿液是否呈泡沫状。
试纸测试:试纸测试包括在尿样中放置一条经过特殊处理的纸或石蕊试纸。试纸变色,说明尿液的酸性或碱性。如果尿液中存在其他物质,如葡萄糖,白细胞,胆红素或蛋白质,试纸也可能会变色。

尿液酸碱度测定独立应用时往往无明显临床意义,一般常用来与其他项目及患者主诉症状结合进行精准诊断,同时也可以判断病人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对于身体伴有腰疼腰酸等不适者建议进行超声检查,明确有无肾脏疾病及结石可能。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