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的预防(第三篇):肝癌的预防措施
成为大外科临床医生二十余年,成为肝胆外科专业医生十余年,诊断治疗过近万例肝胆肿瘤病人,接触过的病人越多,越是感觉到普通人对于肝癌的认识非常有限,甚至存在很多误区。曾经在央视、北京卫视做过很多肝癌防治相关的科普内容,根据广大群众的反应,不断调整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2022年4月我在Bilibili上做了几期肝癌科普视频,普遍反响不错(喜欢看视频的朋友可以戳下面的超链接)。今天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字发表,希望能给更多人答疑解惑。
前两篇,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的肝癌发病人数居于世界首位,而总体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死亡风险很大(“不痛不痒”的肝癌,怎么成了恶疾?);肝炎病毒、酒精、黄曲霉毒素、脂肪沉积,是诱发肝癌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肝癌能预防吗?要警惕这六大危险因素!),这一篇,我们讲一讲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肝炎转为肝癌,这些预防要素你要知道)。
简单来说,预防措施就是治疗肝炎病毒,戒酒,注意食品保存,治疗脂肪肝。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肝炎病毒的防治,我们重点谈一下。
这几年伴随着新冠疫情的迁延,大家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都比较熟悉了。三条基本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新冠患者要集中隔离,这是控制传染源,患者和健康人群都要戴好口罩,这是切断传播途径,健康人群都要去打疫苗,这是保护易感人群。对于肝炎的预防,也是遵循同样的套路。首先,控制传染源,也就是要对乙肝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通常我们把肝炎患者分为三类人群:急性患者、慢性患者、携带者。急性患者,有乏力、厌食、黄疸等症状,肝功能异常,病毒指标阳性,病程不超过6个月,慢性患者,和急性患者有类似的临床症状,但是病程超过半年;病毒携带者:没有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正常,但是病毒指标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急性、慢性还是携带者,他们的血液都具有传染性,而且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因为这两类患者由于症状不明显,常常被认为是正常人,从而忽视的应有的防护措施。如果说,急性、慢性、携带者都有传染性,那传染的风险程度一样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传染的风险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与急性、慢性、还是携带者的分类没有相关性,传染程度传染性高低与血液中肝炎病毒DNA或者RNA含量呈正相关。病毒DNA/RNA含量越高,说明病毒复制越活跃,病毒量越大,传染性越强。
对于乙肝5项的检验单拿,应该怎么解读呢?虽然是乙肝五项,但是大家注意看,最重要的,是检验单最上边两行,分别标注的是:HBsAg(表面抗原),HBsAb(表面抗体)。HBsAg表面抗原,就是我们在前一期讲到的,病毒表面的最外层保护膜,相当于快递的最外层包装袋,表面抗原阳性,说明病毒还在进行复制和播散,可以理解为,快递在不断投寄,才会有外包装袋被撕下来扔在各家各户门外。HBsAb表面抗体,是人体在识别表面抗原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相当于对快递包裹的表面特征进行了记录,一旦监控到有类似的包裹被投递,立刻就会分拣出来处理掉,不让他投递出去。所以通常只要有表面抗体存在,乙肝病毒基本就很难在人体内兴风作浪,都封印在各个肝细胞之内了。除了这两项,其他三项:、HBeAg(e抗原)、HBeAb (e抗体),HBcAb(核心抗体),对于判断病毒肝炎的转归也有临床意义,我就不深入展开讲了。通过乙肝5项如何评估病毒复制的严重程度呢?是不能评估。要评估病毒复制的严重程度,必须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DNA的含量。
丙肝病毒检验单没有乙肝病毒检验单那么复杂,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有抗体,说明感染过丙肝,但是要判断病毒复制的程度和病毒传染性的高低,必须检测丙肝病毒RNA的含量。
说完了传染源,我们来说传播途径。乙肝和丙肝病毒都是经过血液/体液接触进行传播的。最直观的,就是输血传播。其实乙肝丙肝的传播,不需要输血这种级别的血量,很微小量的血液或者体液交换,就可以完成传染。比如:健康人与病毒携带者共用牙刷或者剃须刀,患者口腔或者皮肤上有微小的破口,恰好健康人的口腔或皮肤上也有微小破口,这就有可能引起传染。再比如,纹身器械、牙科器械未经彻底消毒就多人混用,或者多人混用注射器,只要其中一个人有肝炎病毒,就有可能传染给其他人。丙肝病毒大多是以这一类方式传染的。以此类推,无保护措施的性生活,也有传染肝炎风险。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母婴传播,也就是患有乙肝或丙肝的母亲在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这个过程中胎儿的皮肤和粘膜全程暴露在母亲的血液中,有很高的几率被传染。根据统计,我国乙肝患者和携带者当中,有接近50%是母婴传播患上乙肝的。
讲完了肝炎病毒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最后,来说一下保护易感人群,也就是如何防治。“防治、防治”,包含了预防和治疗两层含义。具体的措施,还要回到乙肝和丙肝病毒的特点上来。首先,乙肝病毒,是双链DNA结构,双链在复制过程中能够互相校验,所以有高度的稳定性,丙肝病毒,是单链RNA结构,复制过程中缺乏监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变异度很高。在网上有个段子嘛,说单身狗的生活随心所欲,婚后的二人世界互相束缚,用来描述双链和单链结构的特性很贴切。双链结构由于稳定性强,几乎不会变异,所以可以制作相应的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单链结构由于变异太大,所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制备稳定的疫苗。另一个特点,乙肝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之后不做停留,而是会再穿入细胞核之中进行繁殖。丙肝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之后就开始繁殖了。而抗病毒药物只能渗透进入细胞质,很难进一步渗透进入细胞核。这样呢,抗丙肝病毒的药物能够有效杀灭大部分丙肝病毒,都在细胞质内吗,达到治愈的效果,而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只能杀灭游离在外的乙肝病毒,控制住病毒在肝细胞之间的播散,但是很难深入细胞核内,所以很难达到根治效果。
总结一下,可以相对的认为“乙肝好防不好治,丙肝好治不好防”。对于乙肝,要尽早注射疫苗,高风险人群,比如医护人员,还要定期注射加强针,如果不幸感染,需要做好长期服药的准备,并且每年复查乙肝DNA。对于丙肝,只能尽量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如果不幸感染,积极服药治疗,尽早使丙肝RNA转阴。当然,详细的治疗措施,大家还是要到肝病专科医院就诊,遵循专业医生的意见。
对于另外三个肝癌危险因素,最重要的就是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预防。比如说,人生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必须忍痛戒掉一个,尽量少饮酒、甚至不饮酒。再比如说,避免在潮湿环境下长期储存食物,已经霉变的食物要直接丢弃,不能说洗一洗煮一煮就重新变得干净又卫生了,霉菌可能被洗掉或者高温破坏,但是黄曲霉毒素能渗透进食物很深,难以被完全清洗或高温破坏。肥胖患者要注意减肥,增加运动量,不能总安慰自己,没写就是零卡,然后放开了吃,要控制饮食摄入,有长期脂肪肝的患者,要及时就医,做相应治疗。
我们把肝癌最重要的四个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梳理完毕。会有患者悄悄问,王大夫,我已经感染肝炎病毒很多年了,我已经饮酒很多年,已经出现肝硬化了,现在按你说的这些办法预防,也来不及了。还有什么办法能完成惊天大逆转吗?非常遗憾,在目前科技水平下,肝硬化是不可逆的,除非进行肝移植,否则现有治疗手段和措施,只能使肝硬化的进程停止下来,但是没办法把肝脏从硬化状态逆转回正常状态。已经出现肝硬化的病人,就是明确的肝癌高发人群了,一方面要采用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措施,使肝损伤的进程尽快停止,另一方面,就是动态监控身体状况,及早发现癌变的病灶。
肝癌会伴随哪些值得注意的症状呢?比较常见的包括:右上腹疼痛、食欲减退、消瘦、发热、黄疸、肝脏肿大、腹胀。可能会有人拿着学习笔记提问,王大夫,我记得你在前一篇文章讲过,肝癌缺乏早期症状,难于早期发现啊。非常正确。上面说到的症状,都是肝脏进展到中晚期才会出现的。所以,有肝硬化、有肝癌高危因素的患者,绝对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主观不适、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就认为自己没有肝癌。一定要定期进行体检。
根据我国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具有肝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六个因素:肝炎病毒感染,长期饮酒,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脂肪肝,其他各种因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家族史,具有任意一种因素的患者,每6个月就要做一次体检,包括:肝脏超声和血液AFP甲胎蛋白。超声检查或AFP有任何可疑异常,就要做进一步的详细检查。
除了B超之外,肝脏的影像学检查有很多种,超声检查是最简便的,但也是最粗略的。核磁检查,是目前公认无创检查中准确性最高的。CT检查,准确性不如核磁高,优点是可以同一次检查中进行更大范围的扫描。PET-CT,最贵的检查,常被大家认为是终极大杀器,其实不是这样,他的准确性不如核磁高,优点是便于寻找全身各处潜在的转移灶。有一点要特别说明,为了准确判断肝内病灶性质,一定要打造影剂,做增强扫描。造影剂能更好的显示肿瘤内部血流特征。就好像黑夜里你分不清前方的人影是谁,打开手电筒照一下,能看得更清楚。很多患者听说增强,就担心辐射增强了,不是这样的。首先,有辐射的是CT,超声和核磁共振不存在辐射,其次,单次CT照射的剂量也绝对是在安全范围内的,第三,造影剂增强的是图像的对比效果,不是辐射的剂量。所以大家放心使用造影剂。
AFP(甲胎蛋白),目前是临床诊断和监控肝癌最常用的血液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但不是绝对的。AFP升高,有可能是肝癌,也有可能是活动性肝炎,或者生殖细胞肿瘤,甚至消化道肿瘤。所以AFP升高必须配合影像学检查,看是否发现肝内实性病灶。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肝癌患者都会有AFP升高,事实上,确诊肝癌的患者当中,仅有不到一半会有明显的AFP升高。所以,对于肝癌高发人群,必须是AFP配合B超定期检查,一旦有可疑结果,就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
这一篇内容,我们梳理了肝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酒精、黄曲霉毒素、脂肪肝的预防措施。已经出现肝硬化的患者的监控措施。至此,通过三篇科普文章(Bilibili视频链接在此),我们对肝癌的概况、发生发展过程,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监控方法,做了一个完整但是比较粗略的梳理。有好学或者好奇的患者,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建议,可以给我留言。后续,我将开启下一个系列,肝癌的治疗。
本文是王黎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