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癌风险因素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在《国家癌症中心杂志》(JNCC)上发布的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肾癌(kidney cancer,KC)发病粗率为5.48/10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3.51/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粗率为6.78/10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4.51/10万;女性肾细胞癌发病粗率为4.12/10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2.53/10万。城市地区肾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分别为4.1/10万和2.5/10万。2016年中国肾癌死亡粗率为1.95/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3.51/10万;其中男性肾癌死亡粗率为2.42/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1.55/10万;女性肾细胞癌死亡粗率为1.45/1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为0.81/10万。既往研究确定的KC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及高血压史,占发病机制的50%。
生活习惯:
1. 吸烟:国际癌症机构(IARC)已将吸烟归为导致KC发生发展的中危因素。有研究报道,吸烟和KC风险之间呈剂量依赖性关系,每日吸烟≥30支的个体患病风险急剧增加,戒烟后个体的KC风险相对危险度(RR)随时间线性下降,但RR仍不会恢复至与从未吸烟者相同的水平。戒烟>10年与较低的KC发病率及疾病特异性死亡率相关,无论男女。吸烟与KC风险之间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与烟草中包含的个别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芳香胺等)有关。
2. 超重:全球约20%的KC病例都与超重有关,尤其与向心性肥胖相关。KC风险与超重呈线性相关,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KC风险就会增加4%。虽然超重与KC的发病率相关,但超重与KC死亡率的关系尚不清楚。根据“肥胖悖论”,较高的BMI与更好的KC特异性生存相关,但这点尚有争议,需要排除混杂因素后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索。超重与KC发病率相关的机制主要包括:(1)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和IGF-1系统和信号通路的异常;(2)性激素的生物合成及其相关途径;(3)慢性亚临床炎症和氧化应激;(4)肠道菌群和毒性代谢产物的改变。超重状态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改变或药物/手术治疗改善,以此降低KC发生发展的风险。
3. 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CKD):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K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血压每增加10 mmHg,KC风险就会增加10-22%。同样,CKD与终末期肾脏病(SEKD)使KC风险增加了2-3倍。
4. 运动:一项包括144万参与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与KC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HR 0.77,95%CI 0.70-0.85)。因运动的水平难以量化,运动与KC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尚有争议,但由于运动与降低体重、改善血压和胰岛素敏感性有关,而这些因素都是KC发病率的已知危险因素,可推测出运动对KC风险具有潜在的益处。
5. 酒精:与吸烟不同,几项前瞻性研究发现轻度至中度的饮酒能够预防KC的发生。每日酒精摄入量≥15克(饮酒量约为一杯)与KC风险呈负相关,减少了约28%的发病风险。
6. 环境暴露:全氟化合物、马兜铃酸被证实与KC的发生有关。此外,微塑料/纳米塑料暴露也会造成肾脏的损伤。
基因
几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易使患者发生KC,包括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遗传性平滑肌瘤和肾细胞癌(HLRCC)综合征、遗传性乳头状肾细胞癌(HPRC)和Birt-Hogg-Dube(BHD)综合征,分别由VHL、FH、MET和FLCN的胚系突变引起。BAP1、SDHB、SDHC、SDHD、TSC1、TSC2和MITF等胚系突变的患者发生KC的风险也更高。
小结
K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地域、性别和年龄的影响。KC发生风险的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CKD、超重、缺乏运动、糖尿病、肥胖和环境暴露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有VHL、HLRCC、HPRC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和BAP1、SDHB、SDHC等基因突变。未来可通过基因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可能改善KC患者预后的治疗靶点。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