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和酶致软骨退化是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慢性疼痛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目前传统治疗无法治愈。因此,对OA所致的慢性疼痛的缓解和控制变得尤为重要。然而,关于OA所致的疼痛的研究仍存在众多疑问。OA所致的疼痛发生及发展进程中,哪个环节是最重要的病理因素。OA疼痛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OA关节的滑膜层显示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主要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但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所占的比例远低于这些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占的比例。在OA的滑液中并未发现中性粒细胞,而且并没有系统性炎症的表现。
炎症或损伤导致组织内炎症介质释放,同时伴有伤害性感受器阈值的降低,这一现象称为外周敏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外周敏化反应了信号传导通道的阈值、动力学以及膜兴奋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反应了外周伤害性感受器传导通道的直接激活,自体敏化的产生,以及对刺激物如炎性介质的敏感化。在膝骨关节炎急性炎症期,膝关节的痛觉感受器对机械刺激源的敏感性大幅度上升。关节外周感受器对机械痛阈敏感性的增加是由经典的炎性因子,如前列腺素、细胞因子和其他调节因子有关。

中枢敏化:除了外周末梢伤害性感受器敏化外,脊髓背角伤害性突触信息传递增强也直接导致了痛觉敏感,这种现象称为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强刺激从感受器传人到脊髓会立刻引起痛感觉,这种痛感觉会随伤害性刺激的存在而持续存在,且强刺激的传人可以对脊髓背角感觉形成过程进行活性依赖的功能性调节,导致疼痛的长时间持续增强,甚至在外周的伤害性刺激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脊髓中枢仍然对来自外周的刺激产生过度反应,这就是因为发生了中枢敏化。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传人激发神经元兴奋性增加,释放兴奋性氨基酸和神经肽类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神经元突触后受体,突触后受体的激活引起细胞膜特性改变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级联反应。
中枢敏化作用通常由炎症、机械作用和伴随的外周敏化引发,与疼痛刺激和治疗抵抗相关。中枢敏化的机制是中枢疼痛信号神经元通路反应性增高(超敏反应),主要原因是(1)脊髓背角神经元膜兴奋性和突触传导提高;(2)下行传导系统抑制作用下降;(3)大脑感觉信号处理发生改变 。继发性感觉过敏患者的原发性疼痛部位会随着时间而延伸。这些改变构成了中枢敏化的临床表现,会引发原发性和继发性痛觉过敏及痛觉超敏。
本文是王祥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