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文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吃Omega-3脂肪酸:另一个防控近视的方法?

发表者:王育文 人已读

周翔天/瞿佳团队发现口服鱼油补充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望防控近视,该成果可能作为一种有效、安全和可及的方法,推广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控与干预,以科学创新解决近视临床综合防控问题。

8e78629a8e4590eddf22ee08a86edaa1.jpg

最新研究成果

be7f1b6061b71dc7bc180e1ff0c1d59d.jpg


一、结构与理化性质

Omega-3脂肪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其第一个不饱和键位于甲基一端的第3个碳原子上。Omega-3脂肪酸属于必需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DHA等。 EPA常温下为 无色至淡黄色、无味、无臭的透明液体; DHA为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有刺鼻腥臭味。EPA和DHA含有多个不饱和双键,性质不稳定, 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应密封保存

二、生理

1、构成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HA是构成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膜的主要脂肪酸,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存活及维持视网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DHA可通过促进变视紫红质Ⅱ与视网膜G蛋白质的偶联,促进视紫红质的再生,并可通过调节视觉转导通路中细胞间信号传导,有助于视紫红质的激活此外,DHA可通过影响11-顺式视网膜的代谢转运,参与视紫红质的再生过程。

2、抗氧化作用

Omega-3脂肪酸可通过上调线粒体膜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B-cell lymphoma-2,Bc1-2)的表达,维持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保护视网膜光感受器免受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Omega-3脂肪酸还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少活性氧自由基,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性。此外,Omega-3脂肪酸可通过增加损伤后血管的再生,减少视网膜的无血管区,抑制缺氧刺激诱导的病理性新生血管的形成,保护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正常。

3、抗炎作用:

Omega-3脂肪酸可通过竞争性结合脂氧化酶和环氧化酶等,抑制促炎性脂类介质生成,阻断炎症反应的发生;还可抑制前列腺素前体产生,减少泪腺分泌上皮细胞凋亡,使脂质层更薄更具弹性,保护泪膜和角膜形态与功能

15553f2cd3816ea8fb7abeacaa1db475.jpg


四、视觉保护作用

1.缓解干眼症状,改善泪液

分泌和泪膜稳定性

一个包含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发现,补充 Omega-3脂肪酸可改善干眼症患者的干眼症状、泪膜稳定性和泪液产生

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报道,干眼症的发病率下降与膳食摄入较高的 Omega-3脂肪酸有关,每周食用5份以上金枪鱼的受试对象干眼症发生率降低了68%

一项针对干眼症患者开展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膳食补充Omega-3脂肪酸或食用鱼肉类食物可缓解干眼症相关症状,减少结膜充血,改善泪液分泌和泪膜稳定性。

2.降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发生风险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20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1)每周食用2次以上富含 Omega-3脂肪酸的鱼类的人群,发生AMD的风险可显著降低;

(2)摄入高剂量 Omega-3脂肪酸可使AMD的发生率降低38%

(3)每天增加1gEPA和DHA的摄入,发病风险可分别降低50%60%

针对中晚期AMD高危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Omega-3脂肪酸摄入水平较高的人群进展为晚期AMD的 风险降低了 30%

3.降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改善其视网膜功能及视力

孕妇补充Omega-3脂肪酸可减少子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每天接受300mg Omega-3脂肪酸补充剂的早产儿,其发生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显著降低。与未补充配方食品的婴儿相比,喂养富含Omega-3脂肪酸配方食品的早产儿视觉系统发育增强,视网膜功能和视力显著提高

五、主要食物来源

ba32ffcbca3b2440f83af29125aea16f.jpg

Omega-3脂肪酸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亚麻籽油深海鱼类(三文鱼、马哈鱼、比目鱼、沙丁鱼和金枪鱼等)。 鱼类最好的烹饪方式是 清蒸和慢炖 ,这样能最大限度保留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 ;不提倡油炸和油煎的烹饪方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我国成人Omega-3脂肪酸可接受范围为250~2000mg/d。《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指出,中国人应多吃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虾类产品,建议每周至少吃一次深海鱼类

目爱可.jpeg

市面上按照儿童DHA:EPA最佳配比的一款产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