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肺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的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85%左右。非小细胞肺癌主要分为鳞癌、腺癌、大细胞癌、腺鳞癌等不同类型。以往非小细胞肺癌里鳞癌占据着绝大部分主要类型,随着过滤嘴香烟的应用之后,肺腺癌成了目前非小细胞肺癌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鳞癌次之。
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腺癌患者,推荐常规进行基因检测,尤其是IB-IIIA期患者(即需要术后辅助治疗的患者)更是建议行基因检测,例如EGFR、ALK、ROS1等,以备后续靶向治疗之需。
什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靶向药物进入人体内之后,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进行结合并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同时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持续有一个油门在给你加油,你这车不停的加速,所以靶性药物就是要刹车,让车停止加速停止前进,也就是抑制肿瘤生长。
因此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只炸坏细胞不炸好细胞,它的副反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口腔溃疡、舌面的溃疡等等,而且研究发现靶向治疗出现皮疹越严重,可能提示疗效越好。
哪些患者适合靶向治疗?
现阶段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晚期驱动基于阳性NSCLC的治疗,以及EGFR突变阳性ⅠB期~ⅢB期NSCLC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
指南推荐,对于可手术Ⅰ~Ⅲ期NSCLC,术后Ⅱ/Ⅲ期非鳞癌进行EGFR突变检测,辅助靶向治疗;对于不可手术Ⅲ及Ⅳ期NSCLC,病理学诊断后保留足够组织标本进行分子检测,根据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对于非鳞癌组织标本进行:EGFR突变、ALK融合、ROS1及RET融合及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检测。建议优先选取肿瘤细胞含量高的标本检测。
常见靶向药物有哪些?
(1)针对EGFR突变阳性:一代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二代达可替尼、阿法替尼,三代奥西替尼等。对于晚期 NSCLC,尽管一代、二代、三代 EGFR-TKI都被指南推荐用于EGFR敏感突变一线治疗,但临床上,需要综合现有的医保政策、循证医学证据等,仔细进行考量。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先用一代/二代靶向药,耐药后二次活检,如果有T790M突变就用三代奥希替尼;如果没有T790M突变,还可以测cMET跳跃突变或扩增等,如果这些是阳性,可以用cMET-TKI赛沃替尼联合EGFR-TKI的双靶治疗;如果没有任何基因突变靶点,换成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第二种是直接用三代药物奥希替尼,奥希替尼显著延长PFS及OS,若奥希替尼耐药,可以对患者再行基因检测,找出有无其它的突变基因靶点,若有,则使用对应靶向抑制剂;若病理检测发现已经转变为小细胞肺癌,可以选择奥希替尼联合依托泊苷。若没有其它的突变基因靶点,换成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
(2)针对ALK、ROS1融合基因阳性:克唑替尼、洛拉替尼。克唑替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可同时抑制ALK、MET及ROS1的活化。因此除可用于治疗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也可用于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洛拉替尼是今年新上市的第三代ALK-TKI,它的到来不仅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而且对颅内转移灶有着出色的疗效。有文献报道,克唑替尼序贯洛拉替尼,患者生存获益明显,最长可达90个月。另外针对ALK突变阳性的还有二代ALK-TKI药物如阿来替尼、恩沙替尼、色瑞替尼等。
此外,一些其他罕见突变靶点也有其相对应的靶向药物,如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曲美替尼与达拉非尼联用,针对NTRK的恩曲替尼和拉罗替尼,针对MET基因突变的卡马替尼、赛沃替尼、特泊替尼,以及一些其他新兴靶点等等。
综上,近年来靶向治疗进展迅速,靶向药物不断更新迭代,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靶向药被研发出来,让患者获得更多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靶向药物。
本文是孙龙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