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郭旭峰 三甲
郭旭峰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 胸外科

这样的实性肺癌,是很丑,可却很温柔(转自中山六院郑医生)

521人已读

肺癌和肺癌是不一样的,从长相上,就很容易区分出来。

比如,有的肺癌,长得像磨玻璃一样,这样的肺癌,病理成分中往往不含高侵袭成分,因此治疗效果很好。

但有得肺癌,长得结结实实的,这样的肺癌,病理成分中的高侵袭成分很多,因此治疗效果要远差于磨玻璃结节。

所以,有人说,肺癌的发展史,就是从磨玻璃逐渐过度到实性的过程。

但世界上的事千奇百怪,有这么一种肺癌,它的实性成分却不是簇拥着长,而是零散的散布在整个结节之中。

这样不够浓聚的实性成分,给结节的定性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按传统的计算方法,它们的实性成分百分比(CTR)接近于100%,划做实性结节没问题;

但是相比正经的实性结节,它们的实性成分呈离散状,放大后还可以看到嵌入其中的磨玻璃,你说它是混合磨玻璃结节也可以。

那么,这样的实性肺癌,它们的治疗效果究竟又怎么样呢?

研究分享

#1 2013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这是2013年刊载的一项研究,研究者从2004年到2011年间纳入临床分期IA且接受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572例。

基于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分为4类,即纯磨玻璃结节、混合实性磨玻璃结节和纯实性结节,而实性成分散在分布因为难以定性专门归为一类

最终,有72名患者划归散在实性人群,占总体人群12.4%。

后续的分析发现,在这72名患者中,没有一例出现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机率:纯磨玻璃群体,0%;实性成分散在分布群体,0%;混杂磨玻璃群体,8.5%;纯实性群体,25.0%。

而且,其出现脉管浸润的机率也远低于混合磨玻璃人群和纯实性群体。

脉管浸润机率:纯磨玻璃群体,5.5%;实性成分散在分布群体,16.9%;混杂磨玻璃群体,38.7%;纯实性群体,69.5%。

基于此,作者判定实性结节散在分布属于肺癌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生物学行为较为惰性。

但是遗憾的是,这项研究中,并没有罗列生存随访数据。

#2 2013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同年,另一项关于实性结节散在分布人群的研究也得以发表。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纳入139名不足3cm、接受手术切除的肺腺癌患者,并基于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5类,并划归三组。

组1,代表的是纯磨玻璃群体(I类)以及实性成分不足50%的混杂磨玻璃群体(II类);

组2,代表的是实性成分散在分布群体(III类);

组3,代表的是实性成分超过50%的混杂磨玻璃群体(IV类)以及纯实性结节(V类)。

其中,组1患者29例,组2患者20例,组3患者90例。

分析发现,组2患者没有合并淋巴结转移,且出现脉管浸润的比例也较低。

脉管浸润比例:组1,3.4%;组2,20%;组3,67.8%。

生存分析显示,实性成分散在分布患者预后接近于最优的1组,并远好过3组患者。

5年无复发生存率:组1,100%;组2,95%;组3,73.3%。

写在最后

下图是我接诊的一个病友。

在一年多的随访时间里,右上肺那枚磨玻璃结节,渐渐零零散散长出实性成分,成了右边那个模样,也就是实性成分散在分布。

足以见这个群体发展方式的特殊性。

和传统的浓聚化发展的实性成分不一样的是,它们更像茫茫草原上慢慢燃起的小火苗,看的一片红,火势却不大,总是难成野火燎原之势。

以至于,当我们不断地放大视窗,总能在那漫步的实性成分下,看到那原本属于它的的磨玻璃底色。

在慢慢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这类结节,基本都是腺泡或乳头为主,常常混杂贴壁成分,却罕见微乳头/实体等高侵袭成分。

也正如前文所言,基本不会发生淋巴结转移,远期效果也很好。

但是越来越讲究实性成分百分比的时代趋势下,这样的群体就显得很尴尬。

因为它们的实性成分难以界定,自然也就很难计算准确的实性成分百分比。

以至于在长达十余年的数据检索中,我只找到了两篇关于它们的研究。

他们就像被忽略掉的孩子一样,天天在我们眼皮底下转悠,我们却意外地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它们披着实性结节的外衣,做着类似磨玻璃结节的事。

这个世界很大,多的是披着羊皮的狼,却也会碰到披着狼皮的羊。

它们的命运就如同赵传描绘的那般。

长得是很丑,内在却很温柔。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郭旭峰
郭旭峰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胸科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