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闫明 三甲
闫明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胸外科

低成本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口罩配方

1100人已读

低成本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口罩配方

河南省肿瘤医院 闫明

这篇文章原本构思于2022年3月,但当时我个人,感觉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这么久了而且病毒变异后毒性越来越低,很可能会很快停止,觉得此类文章没有发表的意义,所以一直没有发出来,没想到时至今日“二十条优化防疫政策措施已发布”(2022年11月),疫情依然在神州大地上不断反复肆虐,严重影响民生与经济。我们应该承认在现有科技水平下,除了疫苗和严格的管控措施以外,至今依然没有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这几年来我对疫情的发生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思考,结合经手治愈的新冠肺炎后遗症的病例,运用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找到了一个相应简单有效且成本低的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先用中医理论梳理一下新冠肺炎病毒的特点。2020年1月27日(详见我的相关文章),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肆虐的时候,从相关零星的信息我就推测新冠肺炎病毒属于中医的湿寒(毒),并提出相应的祛除湿寒简单预防措施。后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大流行及其后出现的各种变异,初代的病毒RNA序列在各地不同环境和人种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异,致病性和传染性也发生了改变。今年我在另外一篇治疗新冠肺炎后遗症的文章《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后遗症的中医药治疗及宝贵经验教训总结》也做了相应的推演,让我们再重温一下:

中医认为外邪主要指六淫邪气:风、热(或火)、暑、湿、燥、寒,六淫为病常常相互夹杂,如风夹湿,风夹寒,湿夹热等等,对应形成了常见的风湿、风寒和湿热。新冠肺炎初代病毒是典型的湿毒:2020年武汉疫情初起时值严冬,长江沿岸湿寒严重,湿毒夹杂寒气形成湿寒疫。后来在世界大流行期间传入印度,湿又夹杂当地热带季风气候“热”的特点变异为德尔塔(Delta),形成湿热疫,湿热的特点就是发病快症状严重,所以德尔塔变异株患者病情极其惨烈,在世界引起广泛恐慌。这次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根据其容易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毒性低的特点,个人推测应该是夹杂了风邪,也就转变为风湿疫。中医中“风邪”的特点就是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头面部),善行而数变,全身游走:感染力强、病情变化快。后来看到张院士的观点:湿毒加风热,和我想法差不多(我认为是湿加风)。

因此无论新冠肺炎病毒每一代怎么变异,每一代变异株都是在初代“湿毒”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核心是湿毒,治疗上应该抓住祛湿这个核心。祛湿的关键在于脾肾。病毒之所以致病,关键是患者自身体质有缺陷,身体内环境适合病毒的生长,正常人阴平阳秘,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还是调理脏腑机能,改变内环境的状态,使其不利于病毒的生长……

上一段内容主要讲的是新冠肺炎后遗症的治疗思路,但如今我们的目的不是治疗,而是预防,保护个体避免或减少感染新冠病毒,那么有没有简单有效且成本低的中医药方法来进行预防呢?

不但有!而且很多!


我们先回顾一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各种各样的瘟疫:

自公元前770年,到清朝末1911年,共2681年,

明确历史记载(年代越久远越容易漏记)发生疫情的年份,共669年,

即——平均每4年暴发一次疫情。

在这几百次疫情当中,难道就没有一次类似的冠状病毒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华民族在与这些疫情的斗争中,随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药方,散布于各个时代的古方医书中。下面简要转载一些:

唐代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辟温第二

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屠苏酒方:具体省略……

辟温气,太一流金散方: 雄黄三两、雌黄二两、矾石一两半、鬼箭羽一两半、羖羊角二两烧,上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熏之。

辟温气 ,雄黄散方: 雄黄五两、朱砂(一作赤术)二两、菖蒲二两、鬼臼二两,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

明代 龚廷贤《万病回春》 瘟疫

太仓公辟瘟丹: 凡宫舍久无人到,积湿容易侵人,预制此烧之,可远此害。极宜于暑月烧之,以却瘟疫,并散邪气。 茅术一斤,台乌半斤、 黄连半斤、 白术半斤、羌活半斤、川芎、草乌、细辛、 紫草、防风、独活、藁本、白芷、香附、当归、荆芥、天麻、官桂、甘松、三柰、干姜、麻黄、牙皂、芍药、甘草四两、麝香三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丸烧之

明.龚廷贤 《寿世保元》 卷二

辟秽丹:乳香 苍术 细辛 甘松 川芎 真降香。上为末。烈火焚之。疫邪远辟。

清代 辜大安先生名著《身验良方》

第一百一十六方:入病家避瘟疫传染法,以其清香(麻油)擦两鼻孔内妙

清代 赵学敏 《 串雅内外编 》

在辟瘟条下指出“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喷之方为佳

以上这些方法充分证明智慧的古人已经注意到瘟疫空气传播的现象,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过燃烧中草药来进行“空气消毒”,并加强个人防护。其中用麻油(即小磨香油)抹鼻孔着实令人意外!(妙啊——至少可以吸附部分病毒,减少吸入)。

总结来说,抗疫常用的制剂有药丸,散剂,药酒,香囊和熏香等等,使用方法有内服(药丸,药酒或散剂),体表外敷(散剂),空气消毒(烧灼药丸或熏香)及个体防御(香囊,香油)。

肯定有人质疑:这些药方已经一千多年了,能治疗最新的新冠肺炎病毒吗?中医连病毒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抗疫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找到关键一句话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提取出了青蒿素,《伤寒杂病论》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张仲景也不了解各种流感病毒,伤风感冒不是照样治疗,效果还很好,更别说历史上那么多抗疫名医了。所以说不是古方不能治疗现代病,关键是看你会不会根据面临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罢了,古书中积累的经验落在智者手里能够治病救人,无知之人只会把这些祖宗传下来的珍宝当作废纸烧掉取暖。当然了,这个世界上智者永远是极少数!中医药几千年来留下汗牛充栋的各种宝贵经验需要慢慢去发掘验证,去伪存真。

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与现代常用的方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效果好,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我们先说效果。看到我说效果好,肯定会有很多“杠精”拿起“科学大棒”张牙舞爪朝我挥舞过来:古代科技水平那么低,怎么可能疗效好,居然敢跟现代科学比疗效?!有数据吗?有随机对照研究吗?……

确实,我们没有数据,这些数据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事实!历史记载东汉张仲景因为家族大部分死于伤寒瘟疫而创作《伤寒论》,因疗效好简单易用而被尊为医圣。金元李东垣创造《普济消毒饮》治疗大头瘟疗效好,至今仍可用于病毒性腮腺炎等头面部疾病。明末吴又可所著《瘟疫论》,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深刻的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中医进程。如果没有效果,在古代不以出书赚钱,不以个人炒作为目的的情况下,会有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传承这些中医经验吗?

中医是依靠“天人相应”的中医思维来治病的,下面我解释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中医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现代科学思维”。中医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有其基本属性,对于这些外邪(病毒)来讲也不过6大属性而已:风、热、暑、湿、燥、寒,古人虽然从微观上无法了解它们,但是从宏观上来讲,这些病毒产生于特定的外界环境,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性,而且会从被入侵的物种身上表现出来病毒自身某种特性,我们只要根据这个特性来用药就可以消灭它或者将它对机体的损害降至最低,恢复正常的人体机能。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病毒大多数是在病人自身内环境失衡的基础上致病的,治疗时通过自然界中一些带有特定性质的药物来调整内环境,使内环境重新达到平衡,症状也会随之消失。不强求找到并杀灭致病原,而是侧重于机体功能的再平衡,使人重新恢复健康状态平时的流感发烧不就是这样的吗?!难道有谁专门想着去消灭流感病毒?让体温恢复机体功能正常不就行了嘛!

现代科学看起来很强大,可以把病毒放大几十万倍,在显微镜或者电镜下把结构看的清清楚楚,甚至可以肢解或嫁接某些病毒基因片段来改造病毒,但是如果仅看结构却并不知道病毒侵犯到人体后回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病毒极其微小,极其脆弱,放置在空气中很快就会灭亡,但是传染性极强,进入人体内后就迅速钻进人体细胞,按照传统西医思维就要杀灭病毒,而杀灭病毒的同时就会杀死很多正常的细胞,所以单纯的以杀灭病毒为目的的西药治疗副作用极大。

另外,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动态平衡相互影响的,如果不平衡就会导致一家独大,就不会繁衍出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各种物种,一物降一物是世间普遍存在的规律,矛与盾是辩证统一的,如土克水,水克火,燥胜湿,热胜寒……对于新冠病毒这种湿寒性质的病毒,要用燥热的方法来克制它。

根据上述理论结合病人实际情况,我在治疗新冠肺炎后遗症中运用了大量温热药,加很多燥湿化湿利湿之品,同时侧重于健脾补肾增强体质,与其他中医以杀灭病毒为目的以清热解毒为手段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治疗效果好得多!

这次的奥米克绒变异株传染性极强但毒力较弱,对正常健康人的影响力不大,但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感染率很高。从传播途径来说,新冠肺炎的传播主要依靠空气传播,令人防不胜防。我们要从空气和口鼻入手来阻断。西医最常用的方法是:以口罩为主的个人防护用品,消毒液大面积消杀,紫外线等密闭空间消毒,加强通风换气,空气消毒机对流动空气过滤消毒等等。这些方法中除了口罩是增强个人主动防护能力的,其他方法大部分力量都耗费于环境中去了,有些浪费,所以国家把每个人戴口罩作为防护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结合新冠肺炎病毒的“湿寒”特性和主要以空气传播的特点,以增强个人防护为目的,我研究出了针对性强的中药配方和中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独特方法:中药口罩!

我们首先看一下药方组成,下面是我2022年3月自己制作抗疫香囊时的配方,以温热药为主,风药为辅,稍加辟邪解毒之品。

主药温热祛寒湿:艾叶,苍术,肉桂,花椒,荜澄茄,大、小茴香,山柰,吴茱萸 ,丁香

风药芳香祛湿:藿香,辛夷, 白芷, 香薷, 薄荷, 草果, 佩兰,白豆蔻, 石菖蒲,羌活

可以根据需要酌情加入辟邪解毒药,如 雄黄, 硫磺,冰片,

如果觉得上面药味过于浓厚刺鼻,可再加入述调味香料: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或者桂花。

上述成分打粗粉,装袋

药效:壮阳祛湿,健脾益肺(补土生金),强心醒神,理气开窍,祛瘟辟邪

中药配方的成本:艾叶是古人最常用的抗疫药,性温,味辛苦,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价格尤其价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广泛分布。

苍术,也是很常用的抗疫中药,有特有的浓郁味道,以“长白毛”的为好,现在这种质量好的苍术已经很贵了。

其他稍贵的药物有:肉桂,花椒,大茴香,吴茱萸,丁香等,其他的中药相对便宜一些。当然了,中药价格与品质等级是相关的,同样一副药,优劣不同价格可能相差3倍。

上述是香囊的配方,香囊一般适合于佩戴于前胸,悬挂于腰间或房间车内,这些位置距离口鼻还是太远。我大胆设计,同样的配方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把中药粉放置于类似于袋泡茶一样的小包内,大小合适,然后可以固定于口罩内侧距离鼻孔较近的地方。药包简易的固定方法可以使用双面胶粘贴于口罩内侧,高级固定方法可以定制特殊口罩——在近鼻孔处加装一个小袋子,就像衬衣胸口的口袋一样,可以把药包稳定的放置入小袋中。

网上已经可以搜索到好几家中医药企业生产的类似产品,比如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开发的中药防感口罩,“给口罩做起了“创可贴””,连花清瘟口罩,屠苏防疫口罩……

商业化建议

市场前景:我只能说,中国有14亿人口,老年人较多。南方某些地区有端午节做香囊的传统,推广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如果推广到全世界……

而且这个药包是耗材,药味淡了必须及时更换!

初期投资:少

技术难度:极低。唯一难度大的就是后期特制口罩的生产。

可能遇到的风险

1.刚开始产品大量生产出来卖不出去。这个需要慢慢投石问路,风险不大。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了……

2.产品初期的推广难题:特殊商品,无法做广告!迅速做临床试验来不及,也不是小的投资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有国企背景会好很多。

3.中后期面临恶性竞争:配方不易统一,市场打开后从众者多,质量参差不齐,容易打价格战。

4.副作用:中药粉外用副作用极少,其中大多数成分属于民间经常用的调味品,尤其是很多火锅底料中的用品,比如说肉桂(桂皮),大小茴香,花椒,山柰(沙姜),白芷,草果,豆蔻等等。另外我亲自试验过几次,把药包放入N95口罩,佩戴超过2小时,无任何不适反应。

后 记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觉得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国出力,为国分忧,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祖国现在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也承受着各种压力,现代科学的防疫措施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中医中药也在疫情中显示出良好的作用,但是如果能通过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和古老的中药配方相结合,客观分析病毒特点,针对性的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的抗疫物资,于国于民都是功德无量。

在此我特宣布,放弃上述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无偿将配方与商业计划公布于众,还可以将我的经验分享,配合生产者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争取找到更优的方案。另外,我也会在平台持续分享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后遗症的成功病例。

每当中华民族遇到挫折难题时,总有仁人义士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祖国一定能够抗疫成功!

天佑中华!

闫明
闫明 副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