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逄旭光 三甲
逄旭光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胸外科

关于肺癌的进阶知识——鳞癌

483人已读


肺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亚型,约占其总病例数的30%。鳞癌起源于气道内表面的上皮层,多发生于较大的支气管,因此多为中央型肿瘤。


病因


与腺癌等其他亚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相比,鳞癌的发生与吸烟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超过90%的肺鳞癌患者吸烟或有吸烟史,且吸烟量越大,吸烟者患肺鳞癌的风险越高。


除吸烟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石棉、硅物质、化学气体)、家族史等因素也与肺鳞癌的发生存在关联。


症状


肺鳞癌引起的症状与其他亚型肺癌导致的症状并没有多大差异,但由于其好发于近端较大的气道,所以患者的症状出现相对较早。常见的症状包括:


顽固性咳嗽

气短

喘鸣

痰血或咯血

胸痛

乏力

胃口差

发热

不明原因消瘦


尽管鳞癌的症状出现较早,但如果仅在症状出现后就医,约75%的患者将错过早期诊断的机会。


此外,肺鳞癌患者更容易发生高钙血症,出现肌肉力量变弱或肌肉痉挛症状。这与肿瘤细胞分泌某些激素样物质,促进血液中钙水平升高有关。


诊断


肺鳞癌的诊断方法和过程与其他的肺癌亚型相似,但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学诊断才是“金标准”(肿瘤取样或切除后,组织或细胞水平的病理检验结果)。


常用的检查手段有:


胸部CT——用来了解病灶的大小、部位、与周围血管、器官之间的关系


支气管镜检查——用来观察气管、支气管等气道内情况,评估肿瘤侵犯范围,并尝试取样活检,用于病理诊断。


磁共振(MRI)——多用来评估头颅有无肿瘤转移。


同位素骨扫描——用来评估全身的骨骼系统是否存在转移灶。


PET扫描——用来诊断肺部病灶性质、评估淋巴系统和全身多脏器转移情况。


经皮肺穿刺活检——若支气管镜取样活检困难,可尝试经皮肤穿刺取样,多数可以通过CT引导进行。


分期


肿瘤诊断明确后,医生会主要依据病灶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的部位(N)、远处脏器转移与否(M)等信息给出患者的TNM分期,大致如下:


1期:肿瘤限于局部,未转移至淋巴结;


2期:肿瘤侵犯肺包膜,或转移至肺根部淋巴结;


3期:肿瘤侵犯胸腔其他器官,或转移至更远处淋巴结(纵隔、锁骨上);


4期:肿瘤转移至远处脏器,多见于颅脑、骨、肝脏或对侧肺。


治疗


肺鳞癌的治疗选择以分期为基础,不同期别的患者,治疗方案可能完全不同。当然,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治疗意愿也是决定治疗方向的重要因素。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手术治疗(胸外科)

化疗(呼吸科、肿瘤内科)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放疗(放疗科)

以上方法的联合应用


手术治疗


理论上,1期、2期和部分3期的鳞癌患者都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部分较早的1期患者甚至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治愈。


主流的手术方式是胸腔镜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


手术中根据病灶位置、大小、侵犯邻近组织等情况决定肺切除范围(常见的有肺叶切除、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袖式切除等)和淋巴结清扫程度及范围。


对于部分3期患者,如果肿瘤太大、累及重要血管或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直接手术治疗风险太高或效果不佳,可以先接受一定周期的或时间的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或联合治疗,待肿瘤缩小、淋巴结转为阴性后再手术,这样往往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这种术前的治疗称为新辅助治疗。


化疗


化疗通常适用于部分3期和4期患者,单独或与免疫、放疗联合应用。可以用于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也可以用于术后的辅助治疗。


对于肺鳞癌,常用的化疗方案是以铂类(顺铂、卡铂)为基础的两药方案。通常需住院治疗,间隔一定时间后(3周左右)重复给药。


常见化疗的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反应,白细胞、血小板水平下降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以及肝肾功能损伤。


免疫治疗


自2015年被批准用于肺癌治疗以来,免疫治疗在无论在术前新辅助还是术后辅助治疗领域都显示出亮眼的效果,尤其是与化疗的联合应用,在肺鳞癌方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疗效。


这使得免疫治疗作为最新的治疗选择备受瞩目,相关的临床试验在世界各地的医学中心纷纷开展。


免疫治疗通常通过静脉滴注给药,与化疗相似,同样是间隔时间用药。副反应包括免疫性肺炎、肠炎、甲状腺炎等,与化疗联合应用并未不会显著增加副反应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化疗药物的研发以国外药企为主导的情况不同,我国的药企在免疫药物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并不逊色的成就,不少国产药物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可以媲美进口药物。


靶向治疗


与肺腺癌相比,现阶段靶向药物对于鳞癌的有效率相差甚远,这与鳞癌细胞缺乏几种常见的肿瘤驱动基因(EGFR、ALK、ROS1等)突变有关。仅有不到10%的鳞癌患者存在这些敏感基因突变,而这些基因突变正是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放疗


放疗使用某些放射性射线来照射、杀伤肿瘤细胞,因此需要特定的场所和设备来实施治疗。根据使用射线类型等的不同,可以分成多种放疗技术,比如立体定向放疗、质子重离子治疗等。


放疗通常适用于早期鳞癌和远处转移灶的治疗、控制。例如,如果1期患者因身体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放疗就可以作为替代选项。同时,存在颅内转移的4期患者,也可以通过放疗来控制转移病灶的生长,缓解相关症状。


预后


什么是“预后”?大家首先需要明白这个概念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率问题。


为人熟知的常用预后指标“5年生存率”,是指经过5年的随访观察,某个特定疾病人群的存活概率。举例来说,假如有1000个肺鳞癌患者经过5年观察后存活200人,那么5年生存率就是20%。


因此,我们看待“预后”这个概念需要至少从两个角度:时间和风险。


任何有关预后的数据都是经过既往一段时间追踪随访后得出的,得到的结果反映的是“过去”的情况。


预后的数据反映了某种疾病人群活过某个时间长度的概率。


这就意味着预后数据具有迟滞性,并且对于某一个体患者来说毫无意义。


通常来说,患者的分期越早,预后越好。就2018年报告的预后统计数据来看,1期肺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于60-70%,而4期患者不到10%。


看到这组数据,首先要明白它们来源于2013年及之前年份,并不反映现在的情况。由于2013年后有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比如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且获得了超预期效果,因此这组数据并不能代表当下患者的生存机会。


其次,由于概率不适用于某个个体,因此不能依据这组数据来判断某个1期或4期患者的预后。


实际上每个患者的预后都不相同,与其分期、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对治疗的反应等因素都有关系。


所以个体患者不必受预后数据的困扰,专注于治疗、随访、健康管理、心态建设才是科学地应对疾病的方法。


逄旭光
逄旭光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山医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