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突发性聋,及时抢救性治疗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突发性聋的病人,由于发现和治疗不及时,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遗留神经性耳聋和耳鸣,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因此,普及一下突发性耳聋的知识,对广大民众非常有必要。
1.什么是突发性聋呢?
突发性聋: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国外的标准是连续三个频率至少30dBHL的听力损失。
2.突发性聋有哪些病因和有诱因呢?
突发性聋又称为特发性聋,病因不明,可能与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有关。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3.突发性聋如何及时发现和抢救性治疗呢?
临床中经常遇到头晕、耳鸣、耳闷病人延误诊治的病人。若出现耳鸣、耳胀闷、头晕等症状,及时到五官科就诊,检查听力,排除突发性聋。对于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病人,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检查手段,首先需要根据纯音听力和声阻抗鉴别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根据耳声发射和ABR进一步区分感音性聋和神经性聋,根据听力曲线、前庭功能、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查找病因,排除梅尼埃病、自身免疫性内耳病、Hunt征、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听神经瘤、药物性性耳聋、脑卒中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突发性聋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不同,听力下降的轻重和类型也不同,预后也不同,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听力下降的类型和病人的症状采用针对性的不同治疗方案。低频下降型多为膜迷路积水;高频下降型多为毛细胞损伤;平坦下降型多为血管纹功能障碍或内耳血管痉挛;全聋型多为内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
突发性聋一旦确诊,属于五官科的急症,应尽早及时治疗,治疗的药物主要是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另外,可以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抢救性治疗,但应向患者讲明利弊。国内外治疗指南略有不同,国外指南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溶溶栓药物、血管扩张剂或抗氧化剂,高压氧治疗分为发病最初2周内高压氧联合糖皮质激素的初始治疗和发病1月内的联合糖皮质激素的补救性治疗。
国内指南建议3周内应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全身给药可采用口服方式:泼尼松每天l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60mg),晨起顿服;连用3d,如有效,可再用2d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局部给用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鼓室内注射可用地塞米松5mg或甲强龙20mg,隔日1次,连用4~5次。耳后注射可以使用甲强龙20~40mg,或者地塞米松5一10mg,隔日1次,连用4~5次。
国外指南建议2周内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初始治疗,强的松1mg/kg/d(最大剂量60mg/d)或地塞米松10mg/d,疗程7-10d,后逐渐减量;对于初始治疗后听力未完全恢复或症状出现在2-6周时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挽救性治疗,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ml或甲强龙40mg/ml每次0.4-0.8ml,2周内注射次数不超过4次,鼓室内注射后应使药液在耳中停留15-30分钟。
4.突发性聋预后如何呢?
突发性聋预后差别较大,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听力损失的程度、类型伴随的症状有关。开始治疗的时间越早,预后越好;听力损失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发病一开始就全聋或接近全聋者,预后差;低频下降型预后较好,治疗有效率>90%,全聋型和高频下降型预后较差,有效率60-80%左右;复发主要出现在低频下降型;伴有眩晕的全聋型患者预后不佳。
5.突发性聋后遗症状如何治疗呢?
突发性聋经过2个疗程的规范治疗或病史超过一个月者可停止药物治疗。突发性聋伴随的眩晕通过前庭康复基本可以恢复,治疗的关键是尽早运动,建立前庭代偿;突发性聋后遗耳鸣者可采用耳鸣声治疗;耳聋恢复不佳,影响交流着可选配助听器。
6.突发性聋如何预防呢?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注意生活规律,保持精神放松,乐观地面对生活,合理饮食,锻炼身体,及时体检,发现疾病,积极治疗,解除烟酒,避免噪音,合理用药。
本文是张天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