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武医院吴川杰 | 别认为放支架能治疗脑梗死
多数脑梗死是因为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从而使相应部位的脑功能损害,导致偏瘫、言语不清、吞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一般在脑梗死发生后,都会相应地进行脑血管检查。相当一部分的脑梗死,都和血管狭窄有关。
以下内容为语音转文字,不保证准确,仅供参考
(本文同步音频,点击即可收听)
今天,咱们聊聊发现血管狭窄/堵塞后的两个最常见误区。
误区一:脑血管狭窄就要放支架
虽然,以放支架为代表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重要方法。
但是不难理解,所有的临床治疗都有适应症。就如一碗味道鲜美的拉面,绝对不会所有人都认为它好吃,脑血管支架也一定不是适合所有人。
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过不少脑梗死患者,虽然存在严重的脑血管狭窄,但是经过综合评估后,我们推荐规律药物治疗,暂不用考虑放支架等。
这时候患者和家属的疑问很多是:既然血管狭窄了为什么还不放支架呢?
比如下面的这例……
桥脑发生了脑梗死,同时发现基底动脉有重度的狭窄。那么,这个狭窄需要放支架吗?
其实,我们多数的脑血管并不是像家中的水管那样,直来直去的没有分支。
我们的脑血管更像是“铁棍山药”,每一根血管上都布满了细小的侧枝小血管,血液通过这些小的血管对周围脑组织供氧和供能。
而上面的脑梗死就是因为血管主干内的斑块堵塞的穿支小血管,虽然远端主干的血流受影响不大,但是血流不能流入斑块堵塞的小血管,这就造成了穿支供血区的脑梗死。
这种情况,放支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堵塞更多的穿支血管,进而加重病情。
脑血管支架植入,属于有创性的操作,有着固有的围手术期风险和并发症。对于大多数血管狭窄的患者而言,规律的药物治疗,干预危险因素,效果优于放支架等介入治疗。
当然,部分患者适合放支架。比如已经有充分的研究表明,症状性的重度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植入颈动脉支架可以让患者5年内的脑梗死绝对风险下降16%。
发现脑血管狭窄,是否需要支架等介入治疗,需要专科医生结合患者脑梗死的具体分型、血管狭窄的程度和部位,综合评估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后决定。我们需要纠正“脑血管严重狭窄=一定要放支架”这一错误观点。
误区二:放支架能促进恢复
脑梗死发生后,很多患者会存在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本人和家属都会很着急。
如果发现了脑血管存在狭窄,很多患者和家属的疑问是:血管狭窄不放支架,脑梗死还能恢复好吗?
实际上,放不放支架与脑梗死能不能恢复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分为两部分:
- 超急性期的血流再通治疗
- 二级预防治疗
超急性期的血流再通治疗指的是发病数小时内,目前认为最多不超过24小时的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是挽救梗死脑组织的有效方法,是脑梗死发生后两次重要的促进康复的机会。具体参见:脑梗死有3次康复机会,错过后悔终生(点击即可跳转查看)。
二级预防治疗是超急性期后的主要治疗。它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并不是说能够促进已经发生的脑梗死的恢复。
以上说的您可能难以完全理解,下面我举一个不是完全合适的例子。
比如说,学校已经张榜公示,孩子的期末考试不及格。这是既成事实,就像是脑梗死一样,这是已经发生的不可逆的事情。
这时候,即使您日夜加班的给孩子辅导功课,最大的作用也是预防下次考试不及格,对这次不及格的事实也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假如您提前知道了孩子成绩不及格,在学校还没有张榜公示前,私下找老师疏通关系,逆天改命,修改了孩子成绩,这可能就会导致张榜公示时候孩子的成绩良好。我们可以把这个逆天改命的机会比作上面说到的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血流再通治疗。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多数情况下二级预防的放支架,目的只是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生,对这次已经发生脑梗死的既成事实没有太大的意义。
那么,问题是已经形成的脑梗死如何恢复呢?
吴川杰说
对于已经形成的脑梗死,目前临床中我们通过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为梗死后脑组织的代偿提供条件。这样脑梗死会通过自身神经代偿逐渐好转……
这时候,早期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减轻功能损伤,促进恢复。
本文是面向非专业人群的医学科普,文章开始配有同步的音频资料,可以点击收听。
本文作者:吴川杰;工作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本文是吴川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