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体温是什么
儿童低体温,在国内的儿科学教材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在循证数据库 UpToDate 根据程度分为 3 个级别:
轻度——核心体温(肛温)为 32~35 ℃
中度——核心体温(肛温)为 28~32 ℃
重度——核心体温(肛温) < 28 ℃
临床中把直肠温度约等于核心体温,但肛温测量属于侵入性操作,国内没这个习惯,孩子也不配合。
因为耳温、额温误差大,目前无温度参考标准。如果我们测耳温发现体温低,可以用电子体温计测量一下腋温:
轻度——腋温为 31.5~34.5 ℃
中度——腋温为 27.5~31.4 ℃
重度——腋温 < 27.5 ℃
或者口温:
轻度——口温为 31.7~34.7 ℃
中度——口温为 27.7~31.6 ℃
重度——口温 < 27.7 ℃
美国权威儿科教材《尼尔森儿科学》21 版会更谨慎些,把直肠温度 < 35.5 ℃,腋温 < 35 ℃ 定义为低体温。
不同测量方式的体温数据参考范围不同,为了方便记忆,无论哪种方式,测量宝宝体温 < 35 ℃ 的,多属于病理情况,建议就诊评估或者咨询医生协助评估孩子情况。
儿童低体温常见的原因是全身感染、低血糖、电解质紊乱、暴露于寒冷环境、营养不良、神经系统损伤、创伤、烧伤、药物过量、中毒、内分泌疾病和代谢疾病;低体温的直接危害是影响抑制呼吸、影响循环、诱发休克和心律失常,增加感染风险。这里就不详细展开科普了。
如果宝宝的腋温在 35~36 ℃,这个在医学也归在正常体温波动范围,只不过平时多用的 36~37 ℃ 是大多数人波动情况。为了跟标准参考范围作区分,我们在临床习惯描述为「体温偏低」
宝宝体温偏低
是什么原因
以前在临床中就发现孩子发热后(特别是反复高热,退热药用得多的),在热退后容易出现体温偏低,但真正的低体温并不多。
查阅相关文献,也只是一些病例报道,没有太多权威的参考。综合下来,考虑跟以下原因有关:
1、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2、退热药的不良反应。
3、感染后体温中枢调节紊乱(新冠病毒更是有侵袭神经系统的「嗜神经性」)。类似于空调原理,正常是 36~37 ℃,发热时是因为「空调」开到 38 ℃ 以上;因为感染和热退后出现的体温中枢调节紊乱(空调开到了 36 ℃ 以下),所以人体(环境)的温度自然也跟着降了下来。
体温偏低具体是什么原因机制,应该不是我们家长的主要关注点。我们仅需要知道:
这个范围属于生理性波动,如果孩子的精神状态正常,通常不需要担心。
体温偏低怎么办
临床观察中,大多数体温偏低的孩子,其后 1~3 天内,体温会慢慢恢复正常,很少有超过 1 周(新冠病毒导致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也有专家给到观察 1~3 周时间)。
因为体温偏低可能是低体温的前期,所以我们需要监测孩子体温、症状和精神状态变化: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正常,体温慢慢恢复,并不需要任何处理。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或者现有症状加重、持续 7~10 天不好转或出现新发症状,建议医院就诊。
这些措施不建议
有些家长因为孩子体温低,以为是孩子「冷」,从而给宝宝喝葡萄糖水、喝热粥热饮、添衣 / 多盖被保暖、调高室温等,结果会导致孩子出汗多,导致体温更低或反复出汗。
因为是体温调节中枢下降到了相应度数,从而表现出来的体温偏低。即大脑此时认为 35~36 ℃ 才是正常体温。
如果我们给孩子「加热」,相当于平时给体温正常的孩子「加热」,大脑就会发出指令:出汗散热。
所以核心还是观察,跟平时一样的饮食(有些家长在孩子生病期间会严格忌口,导致营养不良,也可能会诱发低体温)和护理,不需要过多干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