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邱献新 人已读
质子、重离子治疗属于放射治疗的一种,是目前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之一。作为恶性肿瘤的三种常见治疗方法[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之一,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通过带有能量的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局部治疗方法,质子、重离子治疗与常规放疗的不同主要在于作用于肿瘤的放射线类型不同。
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放射治疗是借助被称为光子的微小光粒子进行的,调强放疗、TOMO放疗、伽玛刀、射波刀等都属于光子放疗。与光子治疗不同的是,质子治疗使用的质子射线是由带电的氢离子组成的,重离子治疗(主要为碳离子治疗)使用的放射线为带电的碳离子。
因此,可将肿瘤的放射治疗形象理解为拿一把枪去打敌人,放射线就是作为枪的子弹,而这个敌人就是肿瘤细胞,光子、质子、重离子放疗都属于枪使用的子弹,但这三种子弹的精度和杀伤力却有所区别。
2. 质子重离子治疗与光子放疗有何不同?
质子重离子治疗与常规放疗(光子放疗)的主要区别在于放射线不同,从物理性质而言,常规放疗使用的光子射线没有静止质量,而质子、重离子放疗使用的质子、重离子都是具有带电性质的质量更大的粒子。正是不同放射线粒子的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带来了不同射线放疗对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和治疗准确性的区别,而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治疗准确性分别与肿瘤的控制效果(治疗效果)、周围组织的毒性(副反应)关系密切。
在生物学效应上(对肿瘤的杀伤),在射线速度接近的条件下质量更大的粒子的能量更大,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越大。光子、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射线速度基本接近,光子达光速或接近光速,质子、重离子达70%光速,但因为不同放射线的质量不同在能量体现差别,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从小到大分别为光子放疗、质子放疗和重离子放疗。
另外,在射线的能量释放上(放疗剂量分布)上,能量释放的过程体现为粒子射线速度的下降过程,具有质量的粒子能更快减速,那么其释放能量所需的空间越小,表现出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更精确,能够将射线的能量更精确的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就越小。光子、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射线能量释放所需的空间差别较大,表现为光子放疗的剂量分布的精确性若于质子、重离子放疗。
因此,可将质子、重离子治疗与常规放疗的不同形象理解为往沙坑里投不同质量的球以填满沙坑,球为不同质量的放射线(如光子为气球、质子或重离子为铅球),沙坑为放疗治疗区域,气球不容易停在目标区域,而铅球更容易停在目标区域。气球(光子放疗)填满沙坑需要的面积会大于铅球(质子、重离子放疗),治疗精确性更差;质量更重的球砸中的威力更大,对肿瘤组织的杀伤力更强。
3. 质子重离子治疗的适合病种?
放射治疗是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约70%的实体恶性肿瘤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会使用放射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作为放疗的一种,与常规光子放疗都具有局部治疗的特点,适用于全身各处绝大部分实体肿瘤的治疗,通俗的讲,能采用光子放疗的肿瘤病种理论上大部分都适合采用质子、重离子放疗。另外质子放疗也适用于部分良性疾病的治疗,如眼底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但不同肿瘤因其肿瘤病理性质和肿瘤部位的不同,采用质子、重离子治疗的获益可能有所不同。
部分肿瘤主要具有射线敏感性较差的特点(如脊索瘤、腺样囊性癌、部分软组织肉瘤),采用质子、重离子放疗主要利用其生物学效应的优势,达到对肿瘤更高的杀伤效果。部分肿瘤则由于其肿瘤部位具有重要组织或器官的特点(如颅内颅底肿瘤、眼眶肿瘤、儿童肿瘤),采用质子、重离子放疗可充分利用其剂量分布的优势,提高肿瘤照射区域剂量并显著降低周围组织的剂量。
实际上,对大部分肿瘤的理想放疗方案需要达到肿瘤充分杀伤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周围组织的照射剂量。尽管理论上而言,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广泛使用于全身不同部位的实体肿瘤,但由于质子、重离子的实际临床效应仍有待更深入的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肿瘤的质子、重离子的适宜放疗方案仍需持续研究和优化。 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质子放疗应作用儿童实体恶性肿瘤的优选放疗方案。
4. 国内质子重离子放疗的费用和疗程?
目前国内质子重离子放疗中心的建设正在显著加快,在可预见的5-10年范围内,全国将有数十家中心可提供质子重离子放疗的医疗服务。随着该领域的发展,可预想质子重离子放疗的治疗费用应逐渐下降。以目前国内采用质子重离子治疗患者人数最多的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的治疗费用为例,目前单疗程的放疗费用为27.8万,加上住院费、检查费等其他费用,患者花费的平均费用在35万左右。需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种肿瘤,质子重离子放疗都仅需要1疗程,不同的肿瘤可能因为方案的不同所包含的治疗次数可能不同,但不同次数的治疗均属于同一疗程的放疗内。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疾病需要多个疗程的质子重离子治疗。仅有当肿瘤进展或者复发时,才可能需要再一疗程的放疗,但这种肿瘤进展或复发类似于出现新的疾病状态。
本文是邱献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