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痣”青年看这里,教你认识形形色色黑色素细胞痣
文章摘要: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分布于皮肤基底层、毛囊、大多数鳞状上覆盖的黏膜、软脑膜及其他部位。本文介绍了黑色素细胞的自然演变规律以及常见黑痣的分类和恶变情况,同时也介绍了黑痣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方法。
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分布于皮肤基底层、毛囊、大多数鳞状上覆盖的黏膜、软脑膜及其他部位。能合成酪氨酸酶,可使酪氨酸氧化成多巴、多巴进一步氧化逐渐形成黑色素体,产生不溶性色素,即黑色素。
黑色素细胞随年龄变化规律:在新生儿期 ,由于细胞胚胎发育异常,可引起黑色素细胞增生或聚集,表现为蒙古斑,数年后可消退;婴儿期,皮肤和毛发黑色素形成逐渐增加,出现各种色素痣或单纯雀斑样痣;到了幼儿期,黑色素形成增加,黑色素痣继续增加,雀斑开始出现;进入青春期 后黑色素继续增加,黑痣继续出现,新痣增多,原有黑痣变暗、增大,成为交界痣、混合痣或皮内痣(内分泌有关,妊娠期也可能出现);在中年期,黑色素痣开始消退;最后再老年期,毛发色泽转灰白,皮肤可出现老年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等。
大多数黑痣在出生后2-6年出现,20岁前几乎所有痣已经显现。自然病程比较稳定,自然消退、明显增大、恶变均较罕见。黑痣头颈躯干多见,恶性黑色素瘤下肢多见。
常见痣可简单分为:交界痣(junctional nevus)分布在表皮与真皮交界。青春期后,大多转变为皮内痣,只有发生于手掌、足底、外生殖器交界活性保持至成年,曾在恶变机会。皮内痣(intradermal nerval)分布于真皮内。成年人最常见,多为半球形隆起皮面、淡褐色、皮色小肿物,直径多在1.0cm以内,光滑,中央有一根或数根毛发,部分合并表皮样囊肿。混合痣(compound nerval)兼有交界和皮内痣特点,是交界痣向皮内痣演变的过渡表现。常见于中青年。80%恶性黑色素瘤是在先天性或后天性黑色素痣的皮肤或粘膜上发生的。仅有20%是在原先存在的黑痣基础上癌变而来,且极少数为巨大黑痣,大多数属于发育不良黑痣。发生者以掌、跖、甲床等部位多见,多是交界痣,当这些部位黑痣短期内突然增大,边缘不规则,色素不均,周围出现卫星小病灶,甚至溃疡出血时,就应及时取材检查。
其他比较特殊的像巨痣、晕痣、气球细胞痣、Spitz痣、分裂痣。一般任何区域黑痣面积在144cm2 以上,或直径超20cm,或躯干及四肢面积超900 cm2者,成为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病灶覆盖了眼睑、耳廓、手等特殊部位形成较大影响,修复要求较高者,面积小于上述标准,也可称为巨痣(giant nevus)。恶变率1%-12%。晕痣(halo nevus)伴有周围圈状皮肤色素减退的黑色素细胞痣。分裂痣常见是生长于上下眼睑,闭眼类似一个完整痣,睁眼分为上下眼睑两部分,大多累及睑缘、睑结膜。
治疗上除了美容目的外,大部分黑痣可以不治疗。
1. 手术治疗:大于3mm,非手术容易导致瘢痕增生,可以梭形切除、分次切除或皮瓣植皮等。但需警惕!任何黑痣出现明显增大、颜色改变、破溃、脱毛、出现卫星灶、继发感染、疼痛等任一表现均应切除并行病理检查。
2. 非手术治疗:激光、化学烧灼、冷冻等,优点是方便,缺点是失去病检机会,重复治疗易造成刺激。
本文是赵麒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