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检查手段有哪些?
文章摘要:脑血管疾病常用影像检查手段包括CT、MRI、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CTA和MRACTA、脑血管造影术(DSA)等。
当出现了脑血管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神经功能障碍不适,想做个检查以防万一,我们应该做哪些检查呢?由于脑血管在颅内,肉眼很难看到,医生诊断需要借助检查结果。因此,脑血管发生病变需要借助一些高科技检查设备,排除可能的疾病,才能准确诊断。其中,影像技术在脑血管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1.CT与MRI检查
两者均是脑血管疾病常用检查手段。
CT扫描的优势在于检查时间短、扫描速度快,不受金属器械及移植物等影响,常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急诊评估。CT是脑出血、蛛网膜出血、急性缺血性卒中首选检查方法。

与CT相比,磁共振成像(MRI)则有以下优势:
对早期缺血性卒中较CT敏感,对颅后窝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更具优越性;
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慢性期及缺血后出血,MRI检查明显优于CT;
MRI的GRE序列能够早期检测脑出血,同时在新发或陈旧的微出血灶的检测优于CT。

2.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
颈部供给大脑的血管有颈动脉及椎动脉各2条,4条血管中任何一条狭窄或闭塞都可以引起脑卒中,其中颈动脉彩超是筛查颈动脉斑块或狭窄最便捷的方法。

3.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颅内的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可以通过经颅多普勒来观察血流的速度及频谱的形态,来判断是否有狭窄及代偿情况,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通过多普勒了解血管内血流的速度、方向、血压的高低和血管管径的大小,并结合频谱分析、血流阻力、脉动指数、发泡试验、药物试验等多种方法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鉴定治疗效果、筛选治疗药物、研究脑血液流变学等。

4.CTA和MRA
CTA是CT血管造影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评价脑血管系统的检查方法,需要注射碘造影剂。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判断可靠性很高,敏感性在95%以上,特异性接近100%;CTA也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也非常高;CTA也常用于诊断脑动脉夹层,脑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
MRA检查一般不需要注射造影剂, 对颅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60%~85%,特异性为80%~9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和89%,均不如CTA。
5.脑血管造影术(DSA)
这是评估脑血管狭窄、血管畸形、动脉瘤的最准确、最全面的方法,是脑血管诊断的“金标准”。常规从股动脉穿刺,沿股动脉逆行插入导管,将导管分别选入两侧的颈动脉和椎动脉的起始部,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剂,动态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循环和侧支情况,是其他检查所不能完成的。

需要强调的是:DSA是一种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介入医生进行操作,因此,临床上通常在上述无创检查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确诊或介入治疗前评估时才考虑检查。
在了解了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影像检查手段后,想要知道我们最终适合做哪些检查,建议还是要到医院面诊,遵医嘱进行检查。
本文是陈仁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