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后我的小孩得了抽动症怎么办?
文章摘要:本文集中对抽动障碍的病因、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科普解答,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孩子的抽动表现。
新冠这三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门诊,家长因孩子“眨眼、耸鼻、清嗓”等抽动表现来就诊或者咨询明显增多,这可能是与学生网课增多、户外活动减少有关,更主要的是家长居家办公增多,对孩子的日常关注度增高,更容易发现这些异常表现。鉴于多数家长对孩子抽动表现非常担心,有各种疑问,本文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科普解答。
1.抽动障碍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遗传来的吗?家里并没有其他人有这个问题,怎么就得了这个病?是母亲怀孕时进食或者接触了什么异常物质或者情绪不好造成的吗?是家长教养方式问题导致的吗?
回答:病因不明,虽然目前发现部分病例遗传自父母双方,但并没有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而且大多数也确实没有家族史,只要确定家里没有其他人有这个问题,就不用纠结遗传的问题,引起家庭成员关系困扰。关于孕期或者教养方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比如有文献报道母亲孕期吸烟,可能会增加孩子患病的风险,但是这些都不确定。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可能会诱导和加重抽动障碍的表现和程度,比如家长对于孩子过于严厉或者疏忽,发病之后过度关注,特别是因为抽动表现指责和训斥孩子都可能会加重病情,但这些都不是根本病因。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寻找病因和责任人引起家庭成员的相互指责,或者家长因孩子生病产生自我愧疚感,甚至焦虑,特别是母亲。家庭关系的紧张、父母情绪的异常都不利于孩子疾病的恢复,所以不要过度纠结这些问题。
2.去医院就诊,医生让做了很多检查,比如化验血、脑电图等等一大堆儿,结果什么也没查出来,为什么反倒告诉孩子得了抽动障碍,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抽动障碍的诊断是个除外诊断。当发现孩子出现典型的抽动症状:各种突然、短促、间歇的运动(运动抽动)或是发声(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更具体通俗的描述就是“眨眼、耸鼻、歪嘴或张嘴、甩头、伸胳膊、抬腿、腹部抽动”等动作,而“发声抽动”可以描述为“咕噜声、清嗓、吸鼻子、犬吠样音、叫喊”等等。这些异常的表现如果通过化验和检查能确定原因,就可以根据病因诊断为相应的疾病,比如抽动的时候伴随有脑电图异常放电,就可以确诊为“癫痫”。如果化验血提示铜蓝蛋白持续低于正常,“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些能找到病因的抽动就都不能诊断为抽动障碍,所以只有各项检查没有问题,医生才会诊断为“抽动障碍”。
3.既然各种验血和脑电图等都不能检查出异常,怎么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
回答:目前有各种量表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根据孩子发作的种类、密度、复合程度和频次,以及对日常行为、社会生活的损害程度进行评分,依据评分来判断轻重。也就是同时发作的种类越多、越复杂越密集,特别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等损害干扰得越明显,病情就越严重。
4.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必须吃药治疗吗?
回答:大约有10%的患儿是短暂性抽动(病程不超过1年,不再反复发作),这种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所以,病程在一年之内,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的儿童,可以暂时不用药物治疗。可以先观察,通过行为纠正、家长采取正确的管教方式等办法,减少孩子的抽动发作,如果效果明显,就无须吃药。如果上述方法无效,特别是发作严重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危及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和谐,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药物干预。如果多种药物效果不好,还可以采取经颅迷走神经刺激等其他方式治疗。
5.治疗抽动障碍的西药虽然有效,但是副作用是不是很大,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吗?
回答:目前治疗抽动障碍的药物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和筛选,相对安全,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地用药,一般副作用可控,特别是不会影响大脑和身体发育,目前没有发现远期不可逆的副作用。
6.吃西药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是会引起药物依赖吗?是不是一旦吃上药,如果停了会更严重,所以不能轻易给孩子吃西药?
回答:目前所用的药物无成瘾性,也没有药物依赖。但是抽动障碍本身是个慢性病,特点就是长期反复发作,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病年龄最小可以在2.5岁,而发作的高峰期在10到12岁,只有大约10%的患儿,一年以后不再发作。所以有些患儿吃药控制后,停药就会再次发作,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不是停药导致的反弹。而且多数情况下青春期过后不再加重,成年后会逐渐减轻。所以病情严重的患儿,如果正是在在疾病的高峰期年龄,一般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目的就是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会因为疾病引起孩子及家长的心理问题及学业和社会功能损害,影响成年后生活及事业。在高峰期之前,症状完全缓解后,可以尝试暂停药物,部分可以不再发作,就无须用药,如到年龄高峰期再次发作就继续吃药控制,一般高峰期过后,如果症状轻微,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也可以暂停药物。总之,治疗目的就是控制发作,让孩子的性格养成、社会生活及学习事业不受影响,保持与正常儿童一样。
本文是姚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