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得的IPMN是什么病?该手术切除吗?
文章摘要:IPMN是一种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潜能。本文介绍IPMN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内容。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没有表现出明显症状,却在体检中发现患有IPMN。IPMN究竟是什么病?这种病可怕吗?如果发现有IPMN,应该怎么治疗?
1. 什么是IPMN?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一种胰腺囊性肿瘤,具有恶变潜能。顾名思义,IPMN起源于胰管上皮,呈乳头状生长,分泌大量的黏液,从而引起胰管不同程度的扩张或囊变。
IPMN多发于中老年人,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在体检中发现胰腺有囊性占位。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体重减轻、乏力等。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反复的胰腺炎发作是由IPMN导致的。
1. 我为什么会得IPMN?
目前关于IPMN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IPMN的发生与Kras、GNAS基因突变有关;临床资料显示,饮酒、吸烟、亚硝酸盐食物与IPMN的发病也有相关性。
2. 针对IPMN,我们需要做什么检查?
诊断IPMN的常用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MRCP)及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IPMN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主胰管型(main-duct type, MD-IPMN);(2)分支胰管型(branch-duct type, BD-IPMN);(3)混合型(mixed type, MT-IPMN)。

图一 主胰管型(图1A,1B分别为轴位CT及MRI增强图像)

图二 分支胰管型(图2A,2B分别为轴位CT及MRI增强图像)

图三 混合型(图3A,3B分别为轴位CT及MRI增强图像)
胰腺增强CT检查有助于确认肿瘤的位置;MRI对于IPMN的诊断和分型非常重要,因辐射暴露更小,更推荐用于患者的随访;EUS可以了解胰管扩张程度、肿块大小形态,判断囊肿性质、有无壁结节等危险因素,可评估患者是否具有手术指征。
1. IPMN是良性疾病还是恶性肿瘤?临床上如何治疗?
IPMN是一种癌前病变,无法自愈!若长期不进行临床干预,会发生癌变。当出现以下几种危险因素时,应引起重视:(1) 肿瘤直径≥3cm,一般认为较大的肿瘤恶变可能性增高,但这是病灶小并不能完全排除恶变的可能;(2)囊肿内发现直径≥5mm的强化壁结节、主胰管扩张明显(直径>10mm)提示恶变可能性大;(3)肿瘤生长速度快(每年>5mm);(4)出现梗阻性黄疸、新发糖尿病、新发胰腺炎症状;(5)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升高(但部分患者在疾病发展中CA199始终处于正常范围);(6)有胰腺癌家族史或具有胰腺癌易感基因突变的患者应尤为重视。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无症状IPMN可在早期发现。IPMN一经确诊,手术切除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并不意味所有的IPMN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一般来说,主胰管型和混合型IPMN需要手术治疗,而分支胰管型需进一步评估上述危险因素。医生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IPMN分型、是否具有危险因素等而拟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尚不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定期随访(6个月到1年)。
腹腔镜手术在IPMN中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恢复快,具有精准切除病灶、保留脏器的优势。我们团队长期从事胰腺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和综合治疗,拥有丰富的胰腺肿瘤临床诊治经验。团队致力于开展更为精准、个体化、保留胰腺功能的微创手术,以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合适、最规范的治疗,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图源】[1-5]
[1] 文侃,吴磊迪,岑春媛,黄梦庭,杨红丽,悅笑斐,卢玉婷,马桂娜,李欣,韩萍.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良恶性鉴别[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02):269-274.
【参考资料】
[1] ZHANG C, AL-SHAHERI F N, ALHAMDANI M S S, et al. Blood-based diagnosis an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 [J]. Clin Cancer Res, 2022.
[2] YANG K S, CIPRANI D, O‘SHEA A, et al. Extracellular Vesicle Analysis Allows for Identification of Invasive IPMN [J]. Gastroenterology, 2021, 160(4): 1345-1358.e1311.
[3] OYAMA H, TADA M, TAKAGI K, et al. Long-term Risk of Malignancy in Branch-Duct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J]. Gastroenterology, 2020, 158(1): 226-237.e225.
[4] MARCHEGIANI G, ANDRIANELLO S, MORBIN G, et al. Importance of main pancreatic duct dilatation in IPMN undergoing surveillance [J]. Br J Surg, 2018, 105(13): 1825-1834.
[5] European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 [J]. Gut, 2018, 67(5): 789-804.
本文是刘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