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临床特点的初步观察
313人已读
文章摘要:肺炎衣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三位病原,可引起非典型性肺炎、咽炎、支气管炎、虹膜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本文介绍了肺炎衣原体的病原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概述】
1.病原:肺炎衣原体,是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之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三位病原。
2.发病人群:成人和青少年, 今年冬天发现大量小婴儿发病。—生中可以反复感染。
3.所致疾病:非典型性肺炎,咽炎,支气管炎,虹膜炎,心内膜炎, 脑膜炎,结节性红斑。
4.相关疾病:有研究提示肺炎衣原体还与冠心病、心肌梗塞相关。
【病原学】
1.发现史:1965年在一个台湾儿童眼分泌物中发现。
2.与其他两种衣原体区别:包涵体网状超微结构不同,单克隆抗体反应不同,DNA同源性不足10%。
3.生活周期:在肺组织易感细胞内繁殖。感染形式-原体,繁殖形式-网状体。
4.结构特点
- 外膜蛋白(MOMP)是主要的结构蛋白。
- 分子量:39.5KD。
- 只有一个血清型。
- 加热:对热敏感。
- 冻融交替:可以灭活。
- 4C存活1-4小时,-70。。稳定。
- 室温条件,可以存活,但是感染力下降。
- 物体:塑料表面-30小时;纸巾-12小时;手-10-15分钟。
- 人兽共患疾病,可能起源于动物,逐渐感染人类。
- 可能的动物:考拉、马、两栖动物、爬虫。
- 免疫应答: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前者为主。免疫力不持久,保 护力不强。
- 细胞免疫:包括能诱导IFN-y产生的CD8+T, CD4+ T。
- 体液免疫:初次感染-首次出现补体结合抗体,IgM出现在3周后, IgG出现在6周后。重复感染-,IgG出现较快,IgM滴 度较低。
- 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感染者意义更大。可物传人。
-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主要为肺炎。8岁以下阳性率低。成人感染后,抗体滴度迅速下降,但是以 后可能再次升高,提示可以反复感染。
- 流性特征:5-14岁人群发病率高于成人,婴幼儿少见。有 散发与流行交替的周期性,可以短期爆发。
- 发病机制不明。
- 感染人体后,主要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反应。肺泡内巨噬细胞作为病原体贮存和传播的载体。造成持续性感染。
- 感染早期没有症状,2个月后出现肺部病变。感染容易转为慢性。
- 黏附素: MOMP是黏附素的因子之一。
- 内毒素样物质:抑制宿主细胞代谢,溶解宿主细胞,产生炎症反 应,超敏反应。
- 主要外膜蛋白:MOMP。
- 热休克蛋白:HSP是冠状动脉最相关的危险因子。哮喘患者体内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 其他:导致持续炎症反应。
- 潜伏期10-65天,
- 隐性感染、轻症患者常见。只有10%有临床症状。
- 急性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咽炎、喉炎、鼻窦炎及中耳炎。肺炎占一半。起病初有发热, 即使使用抗生素治疗,咳嗽及 全身不适(睡眠不安)也可持续数月。
- 伤寒型:少数表现为高热、头痛,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心肌炎、 心内膜炎、脑膜炎、肾衰,死亡
- 与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相关。
- 辅助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数多正常,重症患者可增高,血沉增快。
- 胸部X线检查:非典型性肺炎改变,可以为单个浸润灶,也可以为双侧多发。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
- 直接图片:单克隆抗体染色,电镜直接观察包涵体。
- 组织培养。
- 血清学检查:直接免疫荧光;免疫荧光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核酸检测。
- 沙眼衣原体感染性肺炎。
-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性肺炎。
-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 新冠肺炎。
- 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打喷嚏的礼仪。不与人共用毛巾。
- 个人保健:运动、饮食。新鲜空气,多吃牛奶、鸡蛋,少喝粥。
- 环境卫生:勤开窗,勤晒衣被。
5.抵抗力
6.致病性
7.免疫性
8.流行病学
9.发病机制
10.感染相关毒素
【临床特点】
1.临床表现
(1)临床检查。
(2)病原学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临床症状,X线没有明显特异性。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
2.鉴别诊断:
【预防】
目前没有疫苗预防肺炎衣原体。基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共性进行预防。
【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合理饮食。保持空气新鲜。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发热、咳嗽、胸痛、头痛。
3.药物治疗:成人,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儿童:没有找到指南。CAP指南推荐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