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继 三甲
张继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

多发性脑膜瘤

182人已读

文章摘要:多发性脑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本文介绍了多发性脑膜瘤的症状、病因、治疗和预防措施。

多发性脑膜瘤(别名:多发性脑脊膜瘤,脑脊膜瘤病,脑脊膜纤维瘤病,脑膜瘤病,脑膜纤维瘤病,多发性脑膜瘤病)一般多发脑膜瘤的病因尚不清楚。脑膜瘤术后再出现的多发脑膜瘤,可以用瘤细胞随脑脊液播散解释,但无法解释原发多发的脑膜瘤。

病因

发病机制 关于多发脑膜瘤的发生机制,目前有多病灶学说和单病灶学说两种。多病灶学说认为患者体内环境相同,因此肿瘤可能同时发生于多处蛛网膜细胞;单病灶学说认为是脱落的肿瘤细胞经脑脊液循环或血液循环播散而产生的新肿瘤。在组织学上,多发性脑膜瘤可以是同一病理类型,也可为不同病理类型。

早期症状 眼面痛 颅内动脉的血管性症状:表现为局部头痛、眼面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和眼球外肌麻痹等 色觉异常 色觉是视觉功能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视网膜锥细胞的特殊感觉功能。正常人视觉器官能辨识波长380-760um的可见光,由紫、蓝、青、绿、黄、橙、红7色组成。色觉障碍包括色盲和色弱两大类。色盲是指辨色能力消失,色弱是指对颜色辨认能力降低。色觉异常者在择业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如从事交通运输、冶炼、美术、化工、织染、医学等,都必须有正常色觉。因此色觉检查已作为体格检查的常规项目。 脑桥小脑角综合征 是指小脑桥脑角病变所引起的脑神经麻痹和小脑症状群。 视力障碍, 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


疾病预防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苯并芘、亚硝胺等致癌物质进入体内。讲究个人卫生,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防止病毒感染。避免脑部外伤,发生脑外伤时应及时治愈。已患颅内脑瘤的人不宜再生育。 检查编辑 播报 CT或MRI检查,CT平扫可以很容易地发现那些体积较大,发生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脑室内及后颅窝的脑膜瘤,但发生于颅底的、体积较小的肿瘤不易发现,因此强化CT扫描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临床与影像学不一致的情况下。多发脑膜瘤在CT或MRI的表现与单发脑膜瘤的特征相同。CT可以清楚地发现脑膜瘤的钙化,尤其在混合型或纤维型脑膜瘤较多见。CT还可显示肿瘤的囊变及其四周脑水肿,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富于血管的脑膜瘤。 在MRI的T1像上,差不多30%的脑膜瘤为低信号,60%为等信号。T2像上脑膜瘤的信号不一致,约50%为等信号,40%表现为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对提高图像的分辨能力是很有帮助。

手术治疗

(一)治疗 多发性脑膜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处理原则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由于患者的年龄一般偏高,身体状况较差,因此手术前应全面综合考虑,包括肿瘤的大小、数目、所在部位及各部位肿瘤手术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大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应首先解除患者的主要症状,切除体积较大的肿瘤,即先大后小,先幕上后幕下,先浅表后深在的原则。相邻部位的肿瘤可一次切除,不同部位的肿瘤可分期手术。体积较小,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位置深在的肿瘤也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或者行X-刀或γ-刀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两侧半球或幕上、幕下肿瘤体积均较大的多发病灶,单纯切除一侧肿瘤常会诱发各种脑疝的发生,因此应在充分准备下争取一次手术切除。

(二)多发性脑膜瘤全部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但往往由于肿瘤存在于多个部位,一次手术常不能全切肿瘤,多次手术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沉重负担,术后并发症也相应地增多,因此预后往往不如单发的脑膜瘤。特别是合并听神经瘤的多发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机会比单纯多发脑膜瘤的多。术中尽量切除肿瘤组织及受累及的硬脑膜,术后辅以放疗是减少肿瘤复发的有效方法。另外,γ-刀和X-刀对颅内多发小的脑膜瘤照射,也是较理想的办法。

护理 多发性脑膜瘤的位置多变,因此临床表现也多样化,多个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症状或体征均可同时出现,但常以较大肿瘤所在部位的症状较为明显,如双侧肿瘤常以一侧症状为主,很少有双侧症状同时出现者,待切除一侧肿瘤后,另一侧肿瘤的症状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与单发脑膜瘤相比,多发脑膜瘤颅内压增高症状较为突出,原因是多个肿瘤总体积的增长比单个肿瘤迅速。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肢体乏力、视力障碍等,而癫痫的发生率比较低于单发的脑膜瘤。伴有听神经瘤或椎管内脊膜瘤的患者同时会有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pdf_link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继
张继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