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肌瘤需要谨慎选择手术方式
文章摘要:本文介绍了子宫肌瘤的手术方式选择及风险,包括肌瘤剔除术、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手术等,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术后出血、感染、医源性播散等风险。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关于子宫肌瘤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网上已经有大量科普文章,此篇不再赘述。肌瘤虽是小病,但也导致了许多惨痛的案例,相关信息却很少被大众获知,在此专门讲一下肌瘤患者该如何选择手术方式的问题。
绝大多数肌瘤是良性的平滑肌瘤,生长比较缓慢,部分体积巨大的肌瘤可能会压迫邻近器官,造成尿频尿急,排便困难,腹部包块等症状。一些靠近宫腔的肌瘤可能引起月经量增多、淋漓不尽等表现。极少数情况下,良性的肌瘤也有恶变的可能。恶性的是子宫肉瘤,除了上述表现外往往没有特殊症状,在手术前和普通的肌瘤很难鉴别。此外有一部分肌瘤虽为良性,但有一定的恶性潜能,细胞生长异常活跃。
大多数肌瘤患者都比较年轻,在手术时仍有保留子宫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只能做肌瘤剔除术。这是妇科的一项常规手术。通常子宫肌瘤与周围子宫肌层存在明显的间隙,手术就是沿着这个间隙把瘤子挖出来,瘤子留下的空腔会用可吸收线缝合关闭,这个手术难度不算大,大多数基层医院都能开展,现在谈一谈主要的风险。
部分肌瘤存在丰富的血供,肌瘤越大,剔除后留下的腔隙越大,缝合时就越容易留下死角,或者缝合时因为拉线的力度不够,造成止血效果不好,导致术后出血和感染,严重的时候可能需要做第二次手术切除子宫,甚至危及生命。通常而言,由于腹腔镜下缝合的技术要求较开腹手术更高,发生此类情况的风险也相对高一些。
本篇要特别强调的风险就是目前已经引起广泛重视的腹腔镜问题。肌瘤剔除本身是不大的手术,为了追求微创的效果,许多医生都热衷于用腹腔镜完成。然而,常规的腹腔镜操作孔只有5-10mm大小,数公分的肌瘤被剔除后,只能采取碎瘤的方式取出。这个过程必需要用到一种叫碎瘤器的装置,可以像绞肉机一样,把肌瘤绞成直径9mm左右的长条形,方便从操作孔取出,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的碎屑播散在腹腔。虽然肌瘤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良性,但一旦遇到恶性的肉瘤,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大量难以切除的转移灶,治疗上极为棘手,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此外,即便是良性的子宫平滑肌瘤,在细胞增生活跃的情况下,也很有可能形成类似的腹腔内种植转移,虽然预后比恶性的情况好,但是病灶很难被完全切干净,且会在腹腔内反复复发,压迫腹腔内器官,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治疗,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基于以上原因,美国FDA在2014年已经禁止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碎瘤器。
许多医生认识到这些风险后放弃了对子宫肌瘤进行腹腔镜手术,改为传统的开腹手术,不过仍然有一些医生和患者还在坚持做腹腔镜,并使用碎瘤器取出肌瘤。其实,如果是良性的子宫肌瘤,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可一旦碰到子宫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腺肉瘤或低度恶性潜能的子宫肌瘤,后果就十分严重了。我们见过一些典型的病例,都是年轻患者,为了美容的效果坚持选择腹腔镜,在腹腔镜碎瘤后发生大范围的种植播散,整个腹腔的肠管上挂满了如葡萄一样的肿瘤,无法切除,十分令人惋惜。
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如果实在不想在肚皮上留下一道刀疤,那么新型的单孔腹腔镜手术将是很好的选择。单孔腹腔镜是在肚脐眼开一个2-3cm的小切口进行操作,手术后瘢痕会隐藏在肚脐里,对外观几乎没有影响。手术中可以通过扩张,将切口拉伸到4cm左右,这个大小可以很方便的将一些肌瘤完整的装在袋子里取出,或者装在袋子里后,将袋口拖出切口,在直视下通过手工削细后取出。由于整个过程肌瘤与腹腔是完全隔绝的,所以也极大地减少了医源性播散的风险。不过这一术式对医生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孔腹腔镜下的操作难度远高于普通腹腔镜,尤其是肌瘤剔除后的缝合操作,只有拥有足够技巧和经验的医师才能娴熟地完成这一术式。
本文是涂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