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
文章摘要:肠道菌群失调是指肠道微生态系统中致病菌和益生菌失去平衡状态,引起各种疾病。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失调的分类、原因、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肠道菌群失调?
我们知道人体肠道内有大量的细菌,种类多,数量大。肠道菌群的细胞数量高达10的14次方,是正常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细菌的种类有1000多种以上。正常情况下,这些肠道微生物参与了人体营养的消化、吸收、免疫等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健康。这个系统我们称之为肠道微生态系统。
这个肠道微生态系统,也被称为肠道菌群。
在肠道菌群中,有致病菌,也有益生菌。顾名思义,致病菌,就是能够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益生菌就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两大类细菌保持平衡状态。
如果这个平衡打破了,我们就说是菌群失调了。菌群失调后,会诱发或加重各种疾病。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肠道的菌群中,以细菌为主。根据需要氧气的程度,分为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在肠道中,厌氧菌为主。
肠道的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的分类
肠道菌群与人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处于动态平衡。
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三度。
Ⅰ度:细菌定量上发生改变,无明显或仅有轻微临床症状,病变为暂时性和可逆性,去除引起菌群失调的病因后可自行恢复;
Ⅱ度: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症状明显,为不可逆性,去除病因后仍维持菌群失调的状态;
Ⅲ度:肠道正常菌群被过度繁殖的过路菌所替代,引起感染症状,又称菌群交替症。
二、定位转移。
定位转移,也称细菌易位,是指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越过肠道粘膜屏障向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等肠外组织迁移的过程。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高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都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的易位。
细菌易位,可以分为横向易位和纵向易位。横向移位是指肠道的正常菌群由原来的位置向周围转移,如小肠的菌群向小肠转移。纵向易位是指肠道正常菌群由原来的位置向肠粘膜深层转移或转移至全身。如细菌可以通过肠粘膜向深层转移,通过肠粘膜屏障进入血液。
三、自身感染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肠道的正常菌群可以转化为条件致病菌引起机体感染。自身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受损或危重病患者,通常是肠道菌群比例失调和定位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药物使用不当。如长期使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等,会导致肠道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增加,从而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加重。
2.饮食不健康。如暴饮暴食、大量饮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高脂饮食等,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变肠道菌群,导致菌群失调。低渣饮食纤维素过少,也会影响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所以粗纤维饮食有利于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
3.年龄因素。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与年龄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肠道的益生菌数量减少、种类减少,如双歧杆菌、乳酸感觉等数量减少,而肠杆菌、肠球菌等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粘膜功能也减弱,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功能退行性改变,以及感染性疾病的易患性增加。所以,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需要倍加关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在老年人健康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4.肠道动力异常。正常情况下,肠道运动是协调的,对于调整肠道菌群的平衡是有帮助的。小肠消化期和消化间期的正常运动,有助于清除有害菌。如果小肠动力障碍,运动减弱,或运动失调时,小肠转运速度及食物推进速度减缓,致使细菌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细菌会大量繁殖,促进了肠道菌群失调的形成,诱发相应的疾病。
5.人体免疫功能障碍。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粘膜内固有层有免疫细胞,如浆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对抗肠道细菌,抑制细菌的繁重,抵抗入侵的病原体,对于维持肠道正常免疫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抑制细菌易位。如果肠道免疫功能出现能障碍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缺乏,肠道细菌会因失去监控而过度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如重症感染、外科手术、化疗、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外伤等情况下,会削弱肠道免疫功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会有哪些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大便异常,如腹泻,水样便、粘滞便、脓血便等,有的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肠鸣,严重者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乏力、口干、水电酸碱失衡、低蛋白血症等,甚至休克等。
常见的细菌性肠炎有白假丝酵母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难辨梭状芽抱杆菌肠炎、铜绿假单胞菌肠道感染、变形杆菌肠道感染及肺炎克雷伯菌肠道感染等。
肠道菌群是非常复杂的,菌群失调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本文是常玉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