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昕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发表者:阮昕华 人已读

摘要: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CTEPD)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经过规范抗凝至少3个月后,部分血栓不能完全溶解,在肺动脉残存和机化,静息状态下可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PH)。本文介绍了CTEPD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CTEPD)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经过规范抗凝至少3个月后,部分血栓不能完全溶解,在肺动脉残存和机化,静息状态下可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PH)。CTEPD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具有相似的纤维机化血栓阻塞性肺动脉损伤,共同归于第四类PH。目前对于CTEPH的诊断和治疗基本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规范诊治和强化中心建设。然而,对于CTEPD的运动右心导管检查和诊断以及最佳治疗方案尚需要探索,其预后及其发展为CTEPH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规范抗凝后,大部分患者(约75%)血栓可完全吸收,仍有部分患者(约25%)血栓不能完全溶解,在肺动脉残留和机化,可伴或不伴静息PH。检索目前相关疾病名称,肺动脉血栓残留不伴有静息PH者包括慢性肺血栓栓塞症(CPE)、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CTED)、CTEPD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血管疾病(CTEPVD)等;伴有静息PH者称之为CTEPH。


2021年欧洲呼吸病学会(ERS)关于CTEPH声明首次统一CTEPD的概念并达成共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至少有效抗凝治疗3个月,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如果核素肺通气/灌注(V/Q)扫描呈现与通气不匹配的灌注缺损,或者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常规传统的肺动脉造影(PAA)显示纤维机化血栓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建议统一使用通用术语——CTEPD。


从广义的角度,CTEPD可伴或不伴静息PH,二者均可从相同的治疗中获益,包括终身或长期抗凝基础上联合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以及口服PH靶向药物,即广义的CTEPD包括CTEPH;从狭义的角度,CTEPD特指不伴静息PH(本文采用),而CTEPH特指伴有静息PH。


应该指出的是,CTEPD患者通常伴有运动PH,可以通过运动右心导管检测以明确。202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联合ERS发布的PH指南也引入CTEPD的概念:在静息状态下有或无PH的患者表现出相似的症状、肺灌注缺损和纤维机化性血栓阻塞肺动脉,即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后经过至少3个月规范有效抗凝后仍有临床症状,并存在肺V/Q扫描不匹配以及CTPA、MRPA或PAA显示纤维机化血栓等特征。


2022年ESC/ERS发布的PH指南首次正式修订CTEPH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静息右心导管检查mPAP>20 mmHg且肺动脉楔压(PAWP)≤15 mmHg和PVR>2 WU;

CTEPD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静息右心导管检查mPAP≤20 mmHg,但运动右心导管检查静息与运动后平均肺动脉压与心输出量(mPAP/CO)斜率>3 mmHg/(L·min),且肺动脉楔压与心输出量(PAWP/CO)斜率>2 mmHg/(L·min)。


抗凝治疗是CTEPD和CTEPH的基本治疗,CTEPH患者需要终生使用治疗剂量抗凝,CTEPD建议长期个体化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在CTEPD或CTEPH专业中心,采取多学科团队方式,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征,联合PEA、BPA和PH靶向药物的多模态治疗方法,给予患者精准评估和治疗。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ESC/ERS发布的PH指南建议对部分有症状的CTEPD患者,也可考虑行PEA或BPA治疗。


CTEPD和CTEPH从基础到临床,从筛查到诊断,从评估到治疗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飞跃式进展,特别是专业中心的多学科、多模态治疗策略的规范临床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CTEPD和CTEPH的“促、防、诊、控、治、康”的全方位管理,改善疾病预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