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儿童发热

发表者:陈小东 人已读

摘要:
本文简单科普了小儿发热的定义、发生机制及退热原则,包括使用退热药的目的、退热药的选择、物理降温等方法。

儿童发热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今天就小儿发热进行一下简单的科普。

发热的定义:儿童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基础正常体温较高,儿童发热指安静状态下,腋温超过37.3℃或37.5℃(小婴儿),37.3℃-38℃为低热,38.1 ℃-39℃为中热, 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发热不是疾病,发热的目的: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的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各种病原在体内产生致热原,作用于病灶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当致热原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血管内感受器或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产热过多:组织破坏或坏死,使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异常增多,成为致热物质。如: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下的发热,甲亢的发热;2)散热减少:如大量失水、失血所致循环血流减少;大面积皮炎、烧伤等;3)体温调节功能异常:如暑热症、颅脑损伤、安眠药中毒、大脑发热不全等;

一、小儿发热使用退热原则

1、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是增加患儿舒适感,只要精神好,无神萎、哭闹不安等不适时,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

2、退热药的选择。儿童最安全适合的退热药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WHO指定的推荐意见为:2-6月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以上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2月以下推荐物理降温;

3、退热药不推荐联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

4、使用退热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

5、退热贴不能有效降温,作用有限,部分患儿不舒服程度会增加甚至过敏,不推荐常规使用;

6、小儿退热不推荐使用“退热针”、糖皮质激素

二、小儿发热物理降温

出现发热时,不常规使用退热药,为使宝宝脱离发热状态变得舒适,可以对小朋友进行物理降温。

1、温水擦浴:试用32-34℃的温水擦拭身体或者洗浴,擦拭部位主要为耳后、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等大血管丰富的地方,擦拭过程中尽量保证身心、脚心温暖状态;

2、头部冷敷:适用于体温较高的患儿,将毛巾用凉水浸湿糊敷在前额,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以枕在脑下;

3、多喝温水,促进排尿带走热量;

4、不推荐常规使用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退热方式。

本文是陈小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