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缺血的异常警报
文章摘要:心肌缺血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或中断导致的病理状态,可能导致心脏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的泵血功能,诱发人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介绍了心肌缺血的原因、症状和应对方法。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泵血器官,生理状态下,心脏通过心肌正常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源源不断地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满足整个身体的代谢需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然而,心肌本身也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才能维持正常的泵血功能。生理情况下是通过冠状动脉供血来满足心肌本身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的。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夹层、血栓,痉挛等原因导致冠状动脉供血量减少或者中断,无法满足正常心肌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
人们常把心脏比喻成为人体的发动机,心肌缺血就好比发动机没有燃料一样,严重心肌缺血可能导致心脏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的泵血功能,诱发人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1. 哪些原因会诱发心肌缺血?
诱发心肌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压力大、不健康饮食和大量饮酒等。其中,除了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属于不可控的危险因素外,其余都是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而控制。
年龄:年龄增长会增加动脉损伤和狭窄的风险。
性别:通常男性的冠心病风险更高,但绝经后女性的冠心病风险也会增加。
遗传因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冠心病高风险相关。如果父亲或兄弟在55岁之前被诊断患有冠心病,或者母亲、姐妹在65岁之前患有冠心病,则患冠心病的风险最高。
吸烟:吸烟者冠心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二手烟也会增加冠心病风险。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管壁变厚,导致冠心病。
血脂异常:血液中高水平的胆固醇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
超重或肥胖:体重过重会加重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诱发冠心病。
缺乏体力活动:缺乏运动也与冠心病有关。
压力大:生活中没有缓解的压力可能会损害动脉,诱发冠心病。
不健康饮食:吃太多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盐和糖的食物会增加冠心病风险。
饮酒:大量饮酒会导致心肌损伤,还可以加重冠心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2. 有哪些症状要警惕可能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运动过程中的心前区不适、疼痛,往往在运动停止后可自行缓解。
心前区不适可具体表现为患者感到发闷、紧缩感等,疼痛性质为压榨样疼痛,有时候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除了心前区,疼痛还可能波及上至下颌、下至上腹部,左侧可包括左肩、左上肢小拇指一侧的广大的范围。
除上述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虚汗、疲乏无力等。不典型心肌缺血症状还包括双耳突聋、脐周疼痛、脚底疼痛、睁不开眼、胸口束缚感、左上肢无力、突然变懒或乏力、牙痛等。这些不典型心肌缺血症状与心肌缺血导致相关器官组织供血不足和心绞痛导致的其他器官组织放射痛有关。
还有一部分心肌缺血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糖尿病导致感觉异常有关。在心肌缺血很严重,甚至已发生心肌梗死情况下,这类患者仍然会没有明显不适感觉,直到出现严重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时才被发现。因此对这类患者更应该提高警觉,预防心脏猝死发生。
3. 若检查发现确实存在心肌缺血问题,该如何应对?
如果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可能性,应该进一步通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心肌核素检查、冠脉CTA检查、冠脉造影检查等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并对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冠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如果通过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有斑块,但是血管狭窄程度低于50%,应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需要给予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治疗。如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介于50%-90%之间,则需要做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检查、或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以及冠状动脉血流贮备分数(FFR)测定,来明确冠状动脉斑块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明确的心肌缺血,从而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如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90%,则需要根据病情和病变特点选择支架植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手术。
本文是王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