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性鼻炎中医论治
文章摘要: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西方医学治疗上多用抗过敏药物,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大。中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治疗大法为驱寒,益气,温阳法。本文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方法。
近期,很多小伙伴和老伙伴们阳康后,鼻炎都犯了;应广大朋友们要求普及一下中医过敏性鼻炎中医论治知识。
过敏性鼻炎是以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严重者鼻涕倒流引起长期咳嗽,晨起经常咳痰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发病率越来越高。

西方医学认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对某些吸入的变应元(过敏原)敏感性增高所致的变态反应,又称此病为“变应性鼻炎”。治疗上多用抗过敏药物,激素类药物,治标不治本,副作用大。

中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属于“鼻鼽”范畴,《黄帝内经》称之为“鼽嚏”,曰:“鼽者,鼻出清涕也。”又曰:“嚏,鼻中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从中医角度认为鼻鼽的发生主要:内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疫气之邪而导致。

一.病因病机
鼻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其诱因为风寒侵袭,气候突变或异气,异味刺激,而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是久病导致气虚阳微,抗病能力低下。脏腑功能失调时主要以肺脏、脾脏、肾脏虚损为主。
鼻为肺之窍,是呼吸出入的门户,而鼻又位居中央,当属脾土,肾络通于肺,为诸阳之根,《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对此《灵枢·口问》注解为:“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盖少阴之气在下,病则反逆于上,而欲引于下则欠,反逆于上则嚏。”精辟地指出了呵欠,喷嚏是肾气虚的病证之一肺为娇脏,主一身之皮毛,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或异气等外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正邪相争而致鼻痒、喷嚏、流清涕。肺气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肾气的温养。脾肾阳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原,耗散于上,则喷嚏频发,清涕涟涟,症状更加严重。正所谓“五脏化液……肺为涕”,“肾者,水脏,主津液”及“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又《医学发明》谓:“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所以,过敏性鼻炎症状往往遇寒则发。得温则解,气阳虚衰是关键病机。
二、辨证论治
过敏性鼻炎主要见于四种类型:肺气虚弱型、脾气虚弱型、肾阳亏虚型、肺肾阴虚型。针对过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机,明确过敏性鼻炎的辨证思路,临床上驱寒,益气,温阳法作为治疗大法。所谓“驱寒”即宣散肺鼻子寒;所谓“益气”即是补益肺脾之气;“温阳”即是温养脾肾之阳。如脾气健,肾阳足,则肺之宣降及卫外功能正常,鼻窍通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医补脾肾阳药具有调节机体细胞的功能,拮抗讨数介质及提高下斤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等多个环节以调整人体免疫)
治疗方药常以玉屏风散为基础方加减,效果显著。玉屏风散其中黄芪补肺气以实卫;又因脾为肺之母,虚则补其母,故用白术补中培土以生金;防风与黄芪,白术相合有升健脾阳之功,功在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再次基础上加以辛甘化阳以助卫阳,酸甘化胜以滋营阻,阳阳协调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的抗病能力,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宁辉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本文是宁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