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病例】骶骨巨大神经鞘瘤外科手术1例
文章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骶骨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包括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范围、保护双侧S3神经根、术后康复锻炼等。
病例简介
患者王某某,女性,27岁。
主诉:发现骶尾部肿物4月余。
现病史:发现骶尾部肿物4月余,无疼痛不适,大小便功能正常,会阴区无明显麻木不适。外院行骶尾部MR示:骶管内及骶椎前占位,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骶尾部肿物”收治入院,患者自患病以来,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未见明显异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
查体:双下肢活动及感觉可,双侧伸髋、屈髋、伸膝、屈膝活动可。骶尾部无明显压痛、叩击痛,会阴区无明显麻木不适。
目前诊断:骶尾部占位性病变
术前检查
术前骶尾部T2相MRI平扫

术前骶尾部MRI增强平扫

术前骶尾部CT三维成像

术前讨论
1. 骶前巨大肿瘤,考虑为脊索瘤或神经鞘瘤可能大。切除过程中使用超声骨刀行骶骨截骨,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2. 术中需要充分保护双侧S3神经根,降低术后患者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的风险。术后关注患者大小便功能,早期康复锻炼。
3. 骶前区有一层松散的组织,尽量使用钝性分离直肠,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4.手术切除后存在较大空腔,感染风险较大。术前需要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12h行清洁灌肠。术后关注引流情况。
手术过程

术后病理
肉眼所见:
灰白结节样物一枚,带部分骨组织,结节大小11*10.7*9.5cm,距骨断端1.5cm,骨组织大小10*7.2*2cm,切面灰白灰黄质稍韧,部分呈胶冻样,包膜完整。
病理诊断:
(骶骨肿瘤)神经鞘瘤(大小11*10.7*9.5cm),部分区域水肿、退变,局灶区域边界欠清,侵及骨组织,建议密切随访复查。
免疫组化结果:
S-100(+),SOX10(+),CK(-),Brachyury(-),H3K27Me3(+,表达未缺失),Ki-67(+,2%),Desmin(-),INI-1(+,表达未缺失),CD34(部分+),EMA(-)。
病例总结
涉及骶骨的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转移性肿瘤较原发性肿瘤更常见。最常见的良性骶骨肿瘤是巨细胞瘤。最常见的原发性骶骨恶性肿瘤是脊索瘤,其次是软骨肉瘤。神经鞘瘤起源于神经,但其临床上与其他骶骨肿瘤类似,治疗方法也相同,被归类为骶骨肿瘤。
骶骨是神经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绝大多数为良性周围神经鞘瘤。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十分必要。被忽视的周围神经鞘瘤后期可能发展到非常巨大,导致盆腔器官功能障碍。大多数良性周围神经鞘瘤可以接受保留功能的保守手术切除治疗。需要密切关注肿瘤复发情况,必要时进行大剂量放疗控制肿瘤生长。对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多由神经纤维瘤病恶化而来。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和整块手术切除。
慢性神经压迫引起的慢性、钝性、下背部或尾部疼痛是骶骨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肿瘤压迫可能导致肠道或泌尿系统习惯改变。骶骨下段肿瘤体积足够大时,直肠指诊可以触及其前部。对于较大的骶骨肿瘤,如脊索瘤和软骨肉瘤,臀部可能出现巨大肿块。高度恶性肿瘤的患者剧烈疼痛可能持续数周,行走困难,出现强迫体位等。
骶骨肿瘤外科手术前需要完善影像学检查:包括平片、CT、MRI、血管造影。必要时PET-CT检查。术前需要明确切除范围,精准切除,尽可能多保留骶神经,以降低术后出现大小便功能异常的风险。Todd等研究证实,双侧S3神经保留的患者中,正常的肠和膀胱功能分别保持在100%和69%。
骶骨手术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失血、感染、伤口问题(包括切口感染、皮肤或肌肉坏死、伤口愈合不良等)、直肠损伤、神经损伤(肿瘤较大时需关注坐骨神经)、脑脊液漏等。因此术前需要进行根据肿瘤范围大小,考虑术前12-24h行动脉栓塞或球囊植入,降低出血风险。术中可行控制性降压和控制性低温,以减少术中出血。术前24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前12h行清洁灌肠,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近年来,青大附院骨肿瘤团队目前已常规开展各类骶骨肿瘤切除手术,大多数患者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预后良好,目前也已经成为我科特色诊疗技术之一。
本文是郑炳鑫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