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了急性脑血管病,如何减少复发风险呢? 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指导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文章摘要:本文为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指导,包括合理饮食、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心态平和、适度运动、康复锻炼、吞咽障碍、卧床、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得了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有没有可能复发?如何减少复发风险呢?这是很多脑梗死患者和家属非常关心的问题。
脑血管病分为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治疗,急性期治疗大部分在住院或者急诊完成。出院后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预防复发、减少复发风险。因此,更新整理了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指导,供患者和家属参考。出院后继续遵循医嘱,主动参与脑血管病的长期防治,对于减少复发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1.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饮食,营养要均衡,保证优质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每日水分的摄入,避免入量不足和脱水。
2. 戒烟限酒:吸烟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和复发风险,强烈建议戒烟。避免被动吸烟(二手烟)。限酒,最好不要饮酒。
3.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避免熬夜,避免久坐,静坐1小时左右站起进行数分钟的短时活动。体位变化要适当缓慢,卧位起床、久坐站立、夜间如厕时,体位变化不要过猛过快,尤其体位性低血压、脑血管狭窄患者。
4. 心态平和,调整情绪:与亲友、医生加强交流,减轻思想负担;参加健康教育,开始健康自我管理;通过参与家务活动、运动、兴趣、爱好等调节心理和情绪。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或大怒。如果出现抑郁焦虑情绪,复诊时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可以服用药物调整。
5. 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经过医生评估,根据个人运动习惯和耐受情况,循序渐进,适度运动。如能耐受,可以参考健康成人的推荐运动量:每周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续40分钟、中等或以上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它有氧运动。如果不能耐受,也可以降低强度和时间,分次完成,比如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要逐渐控制体重,每年减7-10%是较为合理的目标。
注: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体重BMI 18.5~22.9,超重≥23,肥胖≥25。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即属于腹型肥胖。(举例,体重80kg,身高170cm,BMI=80/(1.70×1.70)=27.7,属于肥胖。身高170cm的正常体重为53.5~66.2kg。)
6. 康复锻炼: 坚持康复锻炼。可以选择家庭康复、康复医学科门诊康复、社区康复等。
7. 吞咽障碍患者:请继续吞咽训练,可以适当使用增稠剂,预防进食不足和营养不良、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8. 卧床患者:家属可以帮助进行偏瘫肢体的被动运动,按摩并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并逐渐增加次数及幅度,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肢体挛缩变形。要加强翻身拍背咳痰,预防肺部感染、压疮。
9.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能下地活动者,坚持每日下地活动;卧床患者,家属协助进行双侧下肢的主动与被动的踝泵运动。注意观察双下肢如有新发或者明显肿胀,需要及时就诊。
10. 坚持服药:出院带药种类和服药说明请参见出院带药单和出院诊断书,请按医嘱服药,规律服药,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减量。大部分情况下需要长期服药,有些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按医嘱调整。
a) 高血压:监测血压,血压不稳定者,每天至少早晚各测一次;稳定之后每周至少测一次。
b) 糖尿病:定期复查血糖、空腹和餐后血糖,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如果控制不佳,内分泌门诊就诊调整降糖药物。
c) 高脂血症:如服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服用1-2月左右需要复查血脂、肝功、肌酸激酶,调整药物;稳定之后,一般至少每半年至1年复查上述血化验指标。
d) 抗血小板药物或者抗凝药物: 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绝大多数需要服用这类药物,具体种类、剂量、服用时间请按医嘱要求。
11. 定期复查,自我管理:脑血管病出院后定期神经内科门诊复查,出院后2周至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以后每年至少一次,复诊于脑血管病筛查和随访门诊(每周四下午)、或脑血管病专业医生、或病房主管医生门诊。复诊时请携带出院诊断书、影像资料片子和报告,提前整理好目前服药情况(药物名称、用法用量、剩余药量,如果担心说不清楚,可以带上药盒)。鼓励患者接受健康教育,主动参与疾病的长期自我管理。期间如有新发不适症状,随时门诊复诊。
温馨提示:关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科室,微信公众号【PKUFH神内】,抖音号【pkufh_neurology】,了解更多就诊服务信息。
本文是孙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