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鑫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强迫症”真的是一种病,得治!

发表者:耿鑫 人已读

强迫症”真的是一种病,得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强迫症”来戏称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比如:

手机提示红点必须点掉

做事追求完美,喜欢把东西摆整齐

有洁癖经常反复擦拭清洁

锁门后反复确认检查

挤牙膏一定要从后面挤

......

事实上,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指存在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病症,其程度远超大多数人的想象。


“强迫症”真的是一种病

强迫障碍又叫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OCD”中O表示强迫思维,C表示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以刻板的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意向,强迫行为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

这类疾病在神经症性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

强迫症患者本身能够意识到这些观念及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于是会在头脑中进行极力反抗。但是,虽然患者有强烈的摆脱欲望,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焦虑和痛苦。


青春期是强迫症发病高峰期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发布的《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指出,世界范围内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0.8%~3.0%,国内报告的终生患病率为 0.26%~0.32%。

青少年和成年的早期是强迫症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因为这个阶段是人生压力陡然上升的阶段。强迫症多发病于19~35岁,约1/3的患者在15岁前发病;儿童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4%,多起病于7.5~12.5岁。

世界卫生组织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而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也提示,其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

虽然这个比例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相比并不算大,但它起病隐秘、难以治疗、容易复发的特点给患者生活同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致残性较高、知晓率最低

强迫障碍是致残性较高的疾病,位列世界卫生组织排名第十位的致残性疾病。

尽管强迫障碍致残较高、治病选择多,但很多患者却依然没有寻求专业治疗,其原因包括: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强迫病状很奇怪但不认为是疾病表现;对于强迫症状感受难堪而隐瞒,认为疾病可以自愈不知如何求助等。

这些因素与精神健康知识贫乏及疾病自知力有关。国内针对普通人群特定精神障碍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强迫障碍知晓率最低。

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美国Eisen JL随访研究发现1/3患者因为病状而无法工作,生活质量的各个纬度显示出严重的损害,包括工作能力、操持家务、主观健康感受,社会关系及享受休闲生活的能力。


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

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发病具有鲜明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特征。

主要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 遗传因素: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5~6倍
  • 神经生化因素:许多中枢神经递质在强迫症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
  • 神经内分泌因素:患者在基础或刺激状态下丘脑下部-垂体激素水平存在异常。
  • 神经免疫因素:感染或免疫中介因素至少在部分强迫症患者亚群中起一定作用
  • 神经电生理学:强迫症对刺激的过度觉醒和过度专注有关,额叶皮层的过度兴奋所致
  • 神经影像学:由脑通路功能异常引起,主要是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异常


(二)心理及社会因素

  • 人格特点: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敏感、人际关系欠佳、情绪不稳
  • 家庭因素:存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是对于父母控制的给予和需求之间的不恰当
  • 诱发因素:相当一部分患者起病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尤其是急性起病的患者
  • 心理学机制

强迫症症状灰质体积的相关性

Ordering (a), Hoarding (b), Obsessing (c), Doubt-Checking (d)


强迫症症状异质性很强,涉及多个心理学领域,如感觉、知觉、情感、社会关系和多种动作行为。

  • 强迫思维
  • 指反复出现、持续存在、不恰当地闯入头脑中的一些想法、表象和冲动。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怕脏,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要求对称、精确、有序,对宗教或道德的关注等。

  • 强迫行为
  • 指患者感到不得不反复进行的行为或精神活动,这是为了阻止、抵消和控制强迫思维所带来的不适感和焦虑而出现的一些仪式性的反复行为动作。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清洁(如洗手或洗澡)、计数、重复、检查、祈祷、触摸、寻求保障、仪式化的回避等。

  • 强迫意向
  • 指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自己心愿相违背的冲动,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苦恼不堪。

  • 强迫情绪

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做出违反法律或道德的事。

患者普遍能够认识到以上的表现都是自己大脑的产物,并且这些表现往往是不合情理的或者是过度的,但是这种自知力因人而异。自知力在完整、不完整(不确信其症状是否合理)和完全丧失(出现妄想)之间呈现连续模型。


自愈可能性很小,患病应及时就医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疾病,自动缓解或痊愈的可能性很小,大约只有10%的患者会有完全缓解的间歇期。

约有30%左右的患者呈现波动性病程,病情时好时坏;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发展,症状日益加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给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所以患了强迫症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同时应加强面向公众和基层全科医生的强迫症相关知识教育,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病耻感,提高人群对强迫症及其表现的知晓率,增加就诊率。

针对有易感性的个体,应尽早进行心理干预和定期评估。如过去两年内存在持久的心理冲突、强迫型人格特征(做事过分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责任感过强、过于谨小慎微)、儿童青少年有过抽动症状、高焦虑水平的人群。不同病期内,应积极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争取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 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2016(精编版)《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6)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6.06.002

[3]李志宏.生物反馈联合序贯性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2):41.DOI:10.15912/j.cnki.gocm.2020.02.036.

[4]Suñol M, Contreras-Rodríguez O, Macià D, etal. Brain structural correlates of subclinical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healthy childre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Psychiatry, 2017.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