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培凯 三甲
李培凯 副主任医师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心理科

抑郁症患者家庭陪护(电台节目)

153人已读

梓云主持人:欢迎您,李主任。好长时间没有来我们节目了,今天给我们听众朋友带来什么话题呢?

李培凯:好的,以前我们聊过很多次抑郁焦虑方面的话题,这次还是和大家聊聊抑郁的话题,不过这次咱们聊的是关于抑郁症患者家庭陪护方面的话题。因为我们在日常诊疗中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因素对于抑郁症治疗的预后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上周我接诊了一个14岁的孩子,又一次过量服药自杀,这已经是第四五次自杀了。幸运的是发现及时,经过急诊科积极治疗抢救过来了,这个孩子的家庭有点特殊,父母老是说工作忙,以往来复诊很多次都是孩子独自来复诊,后来我跟孩子说了要父母陪着来复诊,父母还是不来,而是托亲友陪着来复诊,上周复诊时终于她父亲陪着来了,但是一脸的对孩子不耐烦,说不上几句话就大声斥责孩子,一脸的不耐烦。以往每次复诊时我都要交待建议住院治疗、家属24小时陪护、药物专人保管,但家属完全不当一回事,最后这一次我都发火了,要求住院治疗,孩子父亲还在说,地里活多,没办法送去住院......这位父亲在说这些的时候,孩子情绪一下子就很崩溃,我作为一个医生来说也很无奈,所以说这些家庭因素对我们抑郁患者影响是蛮大的。


梓云主持人:哦!是这样子啊。那确实我们这些抑郁症患者朋友的家属确实很关键,那是不是因为这些家属对抑郁症这个心理疾病不了解导致的?李主任,你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抑郁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李培凯:好的。抑郁症呢,也叫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类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称,一般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严重时会伴有一些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妄想等等。一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出现悲剧性的结果。我们说到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常见到什么程度呢?根据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联盟对十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抑郁症在普通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在8-12%之间。其他的一些调查,尽管由于调查标准和文化的差异,但发病率都还是蛮高的,大约在3%到20%多。虽然发病率高,但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根据前两年国内一个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不到10%,而到医院心理精神专科系统规范治疗的比例就更低了。



梓云主持人:李主任,那抑郁症具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李培凯:简单说来,抑郁症就是不开心的病,我们专业的术语呢叫情绪低落,但它又不仅仅是情绪低落,而往往除了情绪上出现问题外,当一个人抑郁了之后,他的认知、行为甚至生理上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性变化。我分别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首先在情绪方面,典型的抑郁发作时,会表现出“三低”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丧失,具体来说就是持久的心情不好、对以前喜欢的活动或事物兴趣下降甚至缺乏兴趣、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比如看电视、打游戏这些,要不就没兴趣了,要不也就是为了消磨一下时间。在心理方面,患者恳会表现出焦虑、思维迟缓,记忆、注意、思维逻辑能力、学习能力等等下降,所以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可能会表现为即便他很努力的学习,但成绩还是大幅度下降,对于一个职业人士来说,可能要非常吃力才能完成原来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在认知方面,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消极观念甚至自杀自伤行为。有的重症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幻觉妄想。还有一块,就是生理方面的,抑郁症会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所以抑郁症不是简单不开心,它的躯体症状群常见的有睡眠问题、食欲下降或者暴饮暴食、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甚至闭经,还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躯体症状比如各种疼痛、胃肠症状、心血管症状等等,可以说从头到脚,各个系统都会被涉及,但是共性一点的就是相关检查不能发现明显异常或有异常但是不足以解释患者的躯体症状。



梓云主持人:原来抑郁症是这么复杂的疾病啊,那我们平时也会开玩笑的说“我抑郁了”,那这个不开心和抑郁症是不是一回事呢?是不是说只要不开心就是抑郁症了?

李培凯::当然不是这样子,抑郁是我们俗语中七情六欲当中的一种情绪,换句话来说,抑郁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情绪,简单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不是说不开心就是抑郁症。事实上虽然都是不开心、高兴不起来,但抑郁症的不开心和普通的不开心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病理性情绪,具体表现来说我们前面聊过了,另外还有两方面可以鉴别。一方面就是从时间上来说,抑郁症的抑郁至少是连续两周以上,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另一方面就是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方面,抑郁症会导致我们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我们带来很明显的痛苦感,17世纪英国学者波顿就说过:“如果人间有地狱的话,那么在忧郁症患者心中就可以找到”。社会功能方面也常常严重受损,比如工作能力、学习效率、家庭功能等。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患者,是普洱那边一位中年农村妇女,按说这个年龄的农村妇女一般都是很勤劳很辛苦的,但我们这位患者在找我就诊前,整整两年时间没有干过农活、基本上不出门,对家庭的照顾更不用说,不是她照顾家庭而是家庭来照顾她。后来经过治疗好转了,有次复诊带了一大袋金银花给我,还专门强调:“李医生,谢谢你,这是山上野生的,是我自己上山一点一点采的。”这在她抑郁的时候是根本不敢想象的。


梓云主持人: 那照这样说起来,抑郁症对我们危害确实还是比较大的,那如果我们自己或家人不幸患上了抑郁症,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李培凯:一句话,就是怀疑或已经发现自己抑郁了,积极主动向专科医生求助,科学、规范、系统治理,我们前面说过,抑郁症发病率是很高的,但就诊率是非常低的,这就导致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专业规范的治疗,也对个人、家庭、甚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比如欧洲资料就显示,23%的健康生命年损失是因为脑部疾病,约占所有疾病负担的1/3,其中抑郁症是最主要的失能因素。对于一些躯体疾病伴发或继发的抑郁来说,这在一些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比如关兴邦、糖尿病、恶性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抑郁的存在,也大大恶化了这些躯体疾病的预后,自杀率、病死率明显增高,比如有调查显示,抑郁合并心血管疾病,长期死亡率增高80%以上。


梓云主持人:是啊,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处理,那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我们该怎么配合医生呢?


李培凯: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家属的配合是非常重要,在抑郁症面前,医生、患者、家属应该是同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队友,但现实情况下,很多家属往往由于认知偏差,或者是对这个疾病认识不足,有时候不仅不能作为医生的有力助手,反而变成阻碍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负性因素,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梓云主持人:李主任可以跟我们听众朋友聊聊您工作中发现的家属存在的哪些常见理解误区吗?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碰到了,也可以尽量规避或改正,毕竟我们家属来说不是专业的,有时候难免会好心办坏事。

李培凯:好的。首先一点,我们患者和家属都要认识到,抑郁症真的是一个病,而不是说我们患者心眼小、想不开、不听话、太矫情等等这么简单。虽然目前我们对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明了,但是很多的研究和发现都显示抑郁患者在大脑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学、脑影像学、遗传学方面都存在异常,比如国外对自杀者做尸检,结果就发现自杀者情感相关脑区的五羟色胺水平是显著低于普通人水平的。虽然这些异常指标目前来说因为技术原因还不能在临床上用于筛查、诊断抑郁症,但是很明确的显示抑郁症绝对不是我们很多家属认为的那样,也不是患者所能掌控的,准确的来说它是一个有生物学因素、会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精神疾病,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患者和家属才有可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才有可能康复。而我们很多家属往往用心眼小、矫情、不听话等等这些来批判我们抑郁症患者,结果往往是加重患者的抑郁,甚至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就比较可悲了。



梓云主持人:李主任您刚才也提到,社会心理因素会影响到抑郁症,那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是什么关系?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经过一些事之后就抑郁了,这怎么解释呢?

李培凯:社会心理因素确实在部分抑郁患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梓云我要跟你说个事实,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很多抑郁患者病前没有明确的生活事件,开玩笑的说完全是顺风顺水、要星星有星星、要月亮有月亮,但还是抑郁了。这就涉及到一个素质易感的理论,通俗一点说,易感性很高的人,可能只需要很小的生活事件甚至没有生活事件就诱发,而易感性很高的人,可能经历很多生活事件也不一定诱发。这个易感性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生物的、遗传的、性格的。就比如说,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们学习压力都很大、很卷,但不管怎么样,一个班里,始终只是少数孩子会出现心理障碍。



梓云主持人:患上抑郁症是不是一辈子治不好、要终身服药?

李培凯:这又是一个患者和家属比较常见的理解误区,事实上,只要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还是挺好的,大多数患者巩固治疗充分后也是可以停药的,当然抑郁症确实复发性比较高,但是治疗后期充分巩固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率。我们很多家属往往担心药物副反应,症状消除马上就给患者停药,结果导致反复复发,而反复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这就比较可惜了。


梓云主持人:我们生活中,碰到亲人或朋友不高兴了,我们经常会去安慰、鼓励,那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家属是不是也要多鼓励、安慰他?

李培凯:这往往是不可取的,也是我们家属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也是对患者伤害险比较大的。我们的抑郁症家属经常会对患者说:“你要坚强一点!”“靠意志去克服、战胜它”,这话听起来没错,但是作为患者听到这些好心的、所谓鼓励的话语会怎么理解呢?他往往会更加自责:“为什么别人能坚强,我就坚强不起来?我是不是就是不如别人?我是不是就是一无是处?”在这些消极认知的支配下,更加加重他的负性情绪。我经常会质问这类“好心的”家属:“你为什么不去鼓励一个腿摔断了的病人‘你要坚强点、站起来多走走’?”我们家属要认识到,抑郁症它是一个病,在抑郁面前,什么意志啊坚强啊都很苍白,我们患者是很无助很无奈又是很自卑的,我们就不要再往伤口上撒盐了。


梓云主持人:还有个可能有点敏感的话题,就是这个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问题,一说到抑郁症,大家可能马上就想到自杀,李主任您可以跟我们家属们聊聊这个话题吗?

李培凯:好的。实事求是的说,抑郁患者自杀自伤风险确实远高于普通人群,但自杀和抑郁症不能完全划等号,自杀者未必都是抑郁症,而抑郁症患者中,真正有消极观念和自杀自伤行为的也只是少数,大概在全部抑郁症患者中约为20%作用。但是,自杀自伤在抑郁症中确实是一个抹不开的话题,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家属重视,毕竟这是抑郁症最不好的结局。所以对于我们家属来说,任何时候都要有这根弦,一定要有安全意识,比如注意随时陪护,经常查对是否按时按量服药,药物专人保管,不激惹患者,及时发现危险信号,有一些苗头就及时就医。

——微信片花——

&——&听众朋友,在这期节目中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李培凯主任,让我们了解了抑郁症、家人患了抑郁症我们该怎么陪护和护理。这里是云南新闻广播的“健康生活”,我是梓云,请您锁定收听!

——参与——

一段片花过后欢迎回来,清李主任回答一下听众的提问。

问题1、我看到微信平台的小甲虫问:“专家好梓云好,我们家孩子抑郁了,还能继续上学吗?需要休学吗”

李培凯:你好,孩子抑郁了,学业功能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否继续上学需要根据情况,首先,保证系统规范治疗,情绪好转后大多数孩子是可以继续上学的。当然,我们家长要调整一些对学习和健康的认知,作为我们医生来说,健康是基础,有了健康学习才有意义,通俗一点来说,人比学习重要。其次,情绪好转了如果还是不能坚持上学,可以考虑在继续巩固治疗的基础上适当休学一段时间,但是,是否休学,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决定。




问题2:有听众问:“请问专家,我爱人患了抑郁症,变得特别敏感,疑神疑鬼的,不经意一句话他都要想歪了,我们都简直没法跟他生活了,我们该怎样和他相处?”

李培凯:你好这位听众,作为抑郁症患者家属,确实为难你了,抑郁患者确实是比较敏感、多疑、脆弱的,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关系妄想,固执的认为别人老是针对他。举个例子,就像林黛玉,你好好的一句话,她非要给你解读出其他意思来。但是没办法,抑郁患者就是这样子,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规范治疗,等他情绪改善了,他这些敏感、多疑也会随之改善的。


问题3:有听众问:“我到医院就诊了,诊断是抑郁症,医生给我开了药,但是我担心副反应,不敢吃。请问李主任,抗抑郁药是不是激素?会不会发胖?有没有依赖性?”

李培凯:这应该是一位女性听众朋友,他的问题也代表了很多患者和家属的顾虑。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解释一下,目前的一线抗抑郁药都是比较安全的,所有抗抑郁药都没有依赖性。当然也不是激素,激素对于抗抑郁没有任何帮助。至于发胖的问题,大多数抗抑郁不会导致发胖,但有一种情况,很多患者抑郁发作时体重会掉得比较厉害,抗抑郁有效后,情绪改善了,体重会有一定恢复性的增长。



——总结——

梓云主持人:非常感李主任今天的讲解,我们真是受益匪浅。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你们今天学到了多少关于抑郁症以及家庭陪护的知识呢?可以把掌握到的知识分享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哦。李主任,在今天最后的这段时间里,您还有什么要和我们直播间的朋友们分享的吗?


李培凯:最后,借助这个直播平台,建议大家,大家平时关注健康,除了关注身体健康,也不要忘了心理健康,关注抑郁症,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抑郁了,及时就诊,规范治疗,同时作为家属,也要科学护理和陪护。

李培凯
李培凯 副主任医师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