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
文章摘要:本文讲述了晚期胃癌患者老李的治疗经历,包括手术选择、化疗、转化治疗等方面,以及疫情对治疗的影响。
每次门诊都会遇见无数人,有时萍水相逢,有时留下波澜。
老李是我的病人。第一次遇见时,他身姿挺拔,头发一丝不苟,身着中山装,即便身体不适,也难掩曾为领导者的气质。老李语气平缓的叙说着就医经过,最近吃饭不舒服,胃疼、胀肚、甚至吐过前天吃下的宵夜。特别是,最近几天已吃不下饭了。当地检查竟然说是胃癌。出于对北京医术的信任,特地从西北赶赴京城求医。老李的讲述清晰而淡然,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完全没有对肿瘤的恐惧。这种坦然让我感到,老李可能完全不知道他病情的严重性。进一步检查证实之前的猜测,结果很不乐观,胃癌,幽门梗阻、腹膜转移、腹水、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任何一项,都近乎不治之症,何况它们的组合。重要的是,老李很清楚。老李曾是当地国企领导,多年工作养成了他事事认真,主动参与的习惯。在商讨治疗方案时,他坚持讨论各种治疗的可能性,强烈表达希望放手一搏,手术切除病灶的意愿。老李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不亚于任何一个深处绝境的落难者。然而,放弃切除肿瘤,先期解除梗阻,后期尽早化疗则是最佳的现实选择。尽管难掩内心的失落,老李还是决定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不切除肿瘤的腹腔镜胃肠短路手术。
肿瘤分期决定肿瘤的治疗方式。早期肿瘤,采用单纯外科切除就可以获得不错的结果。中晚期肿瘤则要联合外科,化疗等综合手段,降低复发率。对于晚期肿瘤、全身转移者,由于无法清除全部肿瘤,除非特殊情况,不建议姑息性切除手术。以提高生活质量,尽量延长生存为治疗原则。具体到老李,肿瘤腹腔种植转移,勉强的胃切除手术没有任何益处,而且可能导致术后营养吸收障碍、胃肠功能受损,降低生活质量的不利局面。
胃肠短路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在胃肠间建立一个食物通道。打个比方,当道路塌方堵塞路面时,如果无法疏通,我们可以选择另修一条路连接堵点的两侧,恢复通行。手术后,病人可以迅速恢复经口进食,不受堵塞消化道肿瘤的影响。不用带胃管、营养管,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并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如果通过腹腔镜完成,则最大限度减轻手术伤害,帮助病人快速恢复,身体也仅留几个小孔。
术后,老李再次享受到经口进食的快乐。由于创伤小,老李很快出院接受了化疗,诸多不适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多程化疗后,老李再次燃起对手术的渴望。然而复查表明,肿瘤并没有彻底退缩,只是对其快速生长按下了暂停键。尽管一次次失望,老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沮丧,反而继续享受每天的快乐生活。我常看到老李两口在医院附近携手穿行的身影,也能见到他们徜徉于附近的龙潭湖畔。在病情效果稳定的档口,心情不错的老李甚至快递过礼品票,表达谢意。然而,我清楚,狡猾的肿瘤还躲在那里,等待时机,伺机反扑。
近几年肿瘤治疗最大的进步就是综合治疗的进展和大量新药的涌现,为肿瘤病人带来了转机。最终体现在晚期胃癌转化治疗成功的比例增加。转化治疗,是指经过一定阶段的综合治疗(如化疗,靶向,免疫等),肿瘤退缩,将此前没有手术可能的病例转变为可根治切除。转化成功与否即取决于个体肿瘤特征,也依赖新药研发的进展。
人生变故往往不期而至,有时来的如此突然,不容喘息。为得到更好的医治,老李两口一直坚持在北京治疗,从无间断。但是,疫情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由于北京疫情起落,规律的治疗不断受到冲击。更要命的是,肿瘤耐药了!位处抗疫漩涡,疫情对我们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也再无暇关注老李的动态。同样,疫情中的肿瘤患者也无比煎熬,除了焦虑病情,还要担心正常治疗能否继续。作为免疫低下的他们,要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即便是熟人。这种不确定性裹挟着所有人,每天都在混沌中开始和结束。即便在这种紧张状态下,某天老李突然发来短信,坚持邀我面谈。2021年初春的北京,寒冷的空气还包裹着每个户外的行人。因为疫情,我们只能在医院空旷的停车场见面。相比上次见面,老李步态明显蹒跚许多,但精神还算不错。老李见面话不多,大意是在北京呆太久了,想家。另外,非常感谢长久以来对他的关照,选择了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享受了1年多不错的生活,很知足。分手前,执意留下一个信封,随后在老伴的搀扶下慢慢远去。虽没明示,我却有不好的预感。不久,一位相熟的朋友告诉我,领导走了。
胃癌腹膜种植转移,中位生存期12个月,预后差于胃癌肝转移和胃癌淋巴结转移。姑息性胃切除手术并不延长病人生存,同时,可能出现手术并发症,推迟后期的化疗用药。重要的是,胃切除后病人化疗耐受性下降,营养吸收受影响,会严重干扰肿瘤治疗。而不做手术则能保持一个相对较好的身体状态。经过合理的综合治疗,老李最终生存19个月,远超一般水平,同时生活满意度高。对于合并严重肾病的晚期胃癌老人而言,已经是比较满意的结果了。
肿瘤医生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或生或熟的面孔,穷尽办法去帮助他们。然而,鉴于肿瘤的复杂性,许多病友就诊时已无力回天。我们只能采用最好的方法,尽可能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然而,许多患者或家属无法接受不能手术的现实,常常表现为极端化,或者自暴自弃、放弃治疗,或者不顾劝阻,执意要求没有意义的切除手术。站在医者角度,我们也努力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生活是美好的,将心比心,对于生存的渴望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想当初,老李一定是非常失望的,但是经历多次治疗,无论是自身变化,还是病友经历,他转变了对生命的理解,开始享受生活的意义。对我们医护来说,也很高兴看到这一点。放眼人生,生命诞生之时,也意味生命倒计时的开始。生命长短固然重要,但是高质量的生活更有意义。老李最后一段,既有老伴的彼此扶持,又有每日远嫁女儿的嘘寒问暖,相比退休前的生活只有工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既然无法躲避生活的礁石,不如迎头面对,拆解其中的快乐。疫情期间有副流行网络的照片,夕阳之下,医生和他87岁的新冠病人一同欣赏久违的落日余辉。面对前途未卜的病情,结果似乎不再重要,享受当下,彼此支持,也在鼓励所有抗癌路上的我们!

必须承认,现代医疗远没公众想象中发达,我们依然无法改变许多肿瘤患者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患癌后的生活是我们要去适应和调整的。特别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低质量的生存?还是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更重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东方人更不愿生前讨论死亡,这种面对死亡态度的差异也铸就了我们不同的行为方式。现实中,晚期患者生存靠的是持续的用药,巨大的经济投入,病人坚强的耐受力,家人持续不断爱的付出。对于脆弱的个体和家庭,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上述因素都要有所考虑,我们也鼓励患者和家人一起参与肿瘤的治疗和方案的选择。敬畏生命,从当下做起。
谨以本文纪念所有现在和过去与肿瘤抗争的病友和朋友!
本文是郭春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