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喝多了=更容易得乳腺癌?
文章摘要:咖啡是很多人的续命神器,但是有人担心喝多了会得乳腺癌。本文介绍了咖啡的好处和安全摄入量,并解释了咖啡中的致癌物丙烯酰胺的问题。同时,也提到了乳腺癌患者喝咖啡的相关研究结果。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咖啡对于很多人来说,成为了工作日的续命神器:
早上困了,喝咖啡;
明天临时有个材料要交晚上加班,喝咖啡;
咖啡的口味非常棒,喝咖啡。
咖啡一喝,和工作决战到天亮都不是事。不过,也有人疑惑,之前网上看到有文章说,咖啡喝多了,容易得癌,女性喝多了,也容易得乳腺癌。
今天写一写咖啡喝多了会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咖啡的好处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种好处:
1.对心血管有好处
咖啡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可以保护血管的健康,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如中风之类。
医学顶级期刊《新格兰医学杂志》曾发文指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据显示,饮用咖啡不仅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可降低与此相关的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2.促进代谢,还有点解酒的功能,降低肝病风险
咖啡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强心、利尿,也可使酒精转变而来的乙醇快速氧化,更快速地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英国一项针对近50万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考虑了吸烟、糖尿病、身体质量指数(BMI)和饮酒频率等因素后,与不喝咖啡的人相比,喝咖啡的人患慢性肝病的风险减少21%;患脂肪肝的风险减少20%;慢性肝病死亡的风险减少了49%。

3.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有研究表明,咖啡可以降低男性前列腺癌的风险,降低女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随着咖啡摄入量的增加,全球范围内肝癌相关死亡率降低。
喝多容易得乳腺癌?
在2018年的时候,咖啡曾经因为是否致癌上过热搜,实际上,咖啡中含有的“所谓的致癌物”为:丙烯酰胺。
其实,这个物质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而且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面包、蛋糕、饼干、薯片、炸薯条等等,通常来说,凡是通过120度高温烹调过的食物,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咖啡中的丙烯酰胺也源于咖啡豆高温烘培过程中产生的。
“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句话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我也很赞同,从食物中吃到的量实在太少了,靠吃能吃出癌,几乎不可能。现在国内外比较认可的咖啡安全摄入量为:不超过400毫克,大概3~4杯咖啡,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喝多少,没有什么不舒服就可以,如果1杯就心慌的不行,还是建议远离咖啡吧。

当然,以下这些咖啡要少喝:
加了太多糖的咖啡、加入了很多奶球(咖啡伴侣之类的)或者速溶三合一的咖啡,这样的咖啡含糖量爆棚,也会增加许多热量,一不小心就容易“月半”了,毕竟肥胖和乳腺癌是相关的,而且速溶咖啡里可能会添加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酸和氢化脂肪。
乳腺癌患者能喝吗?
看到这估计还有人有疑惑,那“患乳腺癌的人喝咖啡会增加复发的风险吗?”
有研究调查了不同咖啡产品与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共将1156例诊断的乳腺癌患者和1013例健康女性,与其饮用咖啡的行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喝咖啡和不喝咖啡的女性,和患乳腺癌风险之间没有关系。
2.饮用速溶咖啡,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了50%,而习惯饮用二或三合一速溶咖啡的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更是增加了152%。
3.习惯饮用现磨咖啡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风险降低52%。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在乳腺癌患者中,较高的咖啡或茶饮用量,与较长的生存期有关,相比于不喝咖啡的人群,每天喝2~3杯咖啡,全因死亡率风险降低24%,因乳腺癌死亡风险降低17%。这可能与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及酚类化合物有助于控制癌细胞生长有关,茶同样具备这样的好处。
总结
1. 咖啡有很多好处,适量喝是没问题的:不超过400毫克,大概3~4杯咖啡;
2. 尽量少喝配方里糖或脂肪多的速溶咖啡,可以选择美式咖啡或者拿铁咖啡(咖啡加入纯牛奶);
——The End——
参考文献
[1] Lee, P., Chan, W. C., Kwok, C. C., Wu, C., Law, S. H., Tsang, K. H., Yu, W. C., Yeung, Y. C., Chang, L., Wong, C., Wang, F., & Tse, L. A. (2019). Associations between Coffee Products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Case-Control study in Hong Kong Chinese Women. Scientific reports, 9(1), 12684.
[2] 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J].饮食科学,2019(01):20-21.
[3] van Dam, R. M., Hu, F. B., & Willett, W. C. (2020). Coffee, Caffeine, and Health.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3(4), 369–378.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邮件联系houjunchen@njmu.edu.cn。我会尽快处理,感谢
转载请邮件联系houjunchen@njmu.edu.cn
本文是侯俊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