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熊国祚 三甲
熊国祚 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普外科

颈动脉斑块和阿司匹林,需要“双向奔赴”吗?

165人已读

B超室里,医生拿着超声探头在老爷爷的脖子上仔细检查着。“老爷子,您高血脂吗?”老爷爷点点头。“颈动脉上有斑块了,您这个情况,需要治疗啦。”

颈动脉斑块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小区里许多老人都有这个毛病。经常听他们聊天说,自己平时吃哪些哪些药,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阿司匹林。

奇怪的是,有些长颈动脉斑块的人,医生却没有让他们吃药。颈动脉斑块和阿司匹林到底是不是“双向奔赴”的呢?如果体检查出自己有斑块,到底需不需要吃阿司匹林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颈动脉斑块是什么。

它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颈部的动脉血管硬化后,如果不控制,任由病情发展,就会逐渐加重就会形成斑块。如果斑块继续加重,就会导致颈动脉血管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死。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60 岁以上老人当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是 90%。这也难怪我们会觉得“颈动脉斑块”这个名字如此熟悉。

在斑块“扩张”的时期,人们通常不会有什么症状。但考虑到它对身体的潜在危害,颈动脉斑块筛查还是很必要的。

考虑到成本和灵敏度问题,颈动脉超声是筛查首选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程度,并判断斑块的稳定性。可不要小瞧这小小的超声探头,它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是可以用于指导后续的治疗的。

一旦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就一定需要治疗吗?这一定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

其实,并非所有的斑块都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对于无症状、不易破损的斑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即可;如果斑块是易破损性质的,无论血脂是否异常,都建议采取药物治疗,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维持在 < 1.8 mmol/L的水平。

除了斑块本身的性质,也应考虑颈动脉的狭窄程度。

  • 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小于50%,如果没有合并其他疾病,可以先通过健康生活来控制;
  • 如果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等危险因素的,同时经过血脂检查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2.6 mmol/L,就需要服用药物来控制。
  • 如果狭窄超过50%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
  • 狭窄程度超过 70%,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提到颈动脉斑块的药物治疗,就必然提到两种药:

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以避免斑块破裂后,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堵塞血管,对于心梗、脑梗有预防作用。如果颈动脉狭窄程度≥ 50%,那么就应服用阿司匹林。

但是,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比如正在使用抗凝药,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或者血小板减少症等,在未纠正出血因素时,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是降脂,它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这恰恰是斑块脂质的核心成分。他汀类有助于稳定粥样斑块,使斑块不容易破裂,甚至通过控制胆固醇的水平,达到使斑块缩小甚至消失的目的。

除了上述两类药物治疗,在颈动脉斑块引起严重狭窄时,还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常用的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需要医生详细的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更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才能有效地延缓病情发展。

首先是合理饮食,颈动脉斑块的罪魁祸首是胆固醇,日常饮食应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多吃粗粮,多喝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抽烟也是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应注意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锻炼。

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一定要积极治疗,控制关键指标。

最后,作为斑块高发人群,超过 50 岁的男性、绝经后的女性以及“三高”人士,建议每年查一次颈动脉超声,及时发现动脉血管的异常。

熊国祚
熊国祚 主任医师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