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肠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的距离?
一、什么是肠息肉?
1、息肉是指长在人体内的赘生物,通常会根据它的位置来命名,比如在肠道上的叫肠息肉,长在胆囊里的就叫胆囊息肉。
2、肠息肉: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的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3、肠息肉刚开始会很小,可能不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症状,但是因为 95%的结直肠癌是一步步从肠息肉转变过来的, 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消化科的医生对肠息肉都很重视。
二、肠息肉到结直肠癌的过程
1、肠息肉“变坏”到肠癌通常经历的过程是:
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10年。
90%以上处于肠息肉阶段的人都因症状隐匿,从而容易被忽视。
2、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症可预防,其中,结直肠癌被列为适合筛查的癌种之一。只要在前期发现并及时切除肠息肉,就能够有效阻断其演变为癌。
因此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癌变率,甚至死亡率。
肠息肉家族有很多种病理类型,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的主要包括锯齿样息肉和腺瘤样息肉。
另外,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比较常见,癌变风险相对较低。
三、引发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1、慢性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2、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家族其他成员发生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增高;
3、其他诱发因素:
例如年龄增长,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2型糖尿病未有效控制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肠息肉风险。
四、肠息肉的症状及如何确诊?
大部分肠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便血、粘液便、腹痛、腹泻等症状。因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并不能根据症状来诊断肠息肉,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依赖专业的检查——结肠镜。
结肠镜诊断的优势:
1. 高清晰度:一切病变组织在高分辨率的镜头下无所遁形;
2. 安全性高:由于镜身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损伤;
3. 检查范围:可检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至升结肠一百多厘米的肠道,全面、彻底;
4. 视野开阔:小则细察毛细血管之微,大则环视整个肠管概况,伸缩自如。
五、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1、息肉切除之后,还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需要定期复查!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
2、单发息肉切除病理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不复发的,证明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延长复查时间;
3、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应更加密切的复查。
肠息肉的切除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期去医院做复查,避免息肉的复发。尤其是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家族内有结直肠癌病史、息肉病史、不良生活习惯等高危人群,更要做好相关的随访。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