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前超声软指标——肠管回声增强
肠管回声增强指胎儿肠管回声等于或强于骨骼回声。正常情况下,多数胎儿观察不到肠管回声增强,有些胎儿可能是暂时性改变。
肠管回声强度分为3级:1级指肠管回声高于周围脏器,如肝脏,但低于周围骨骼回声;
2级指肠管回声等于骨骼回声;3级指肠管回声高于周围骨骼回声
1. 肠管回声增强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见于正常胎儿,亦可见于染色体非整倍体、囊性纤维化疾病、宫内感染、肠道梗阻、羊膜腔出血和胎儿生长受限等。
2. 肠管回声增强胎儿中 3.7%~6.2% 可伴有染色体异常,1.9%~3.7% 可有宫内感染,2.3%~7.6% 可出现囊性纤维化。
3. 孤立性肠管回声增强胎儿行 CMA,异常的风险为1.94%,与正常人群相比风险并未显著升高。
4. 发现胎儿肠管回声增强时,需动态观察肠管回声变化、是否持续出现以及强回声等级,并仔细检查胎儿是否合并其他结构畸形或软指标。
5. 如伴有其他结构畸形或软指标,包括胎儿生长受限、肠道扩张、羊水过多和腹腔积液等,需要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必要时,还需排查宫内感染和囊性纤维化疾病。
6. 若合并肠道扩张,不除外肠道狭窄/闭锁和胎粪性腹膜炎时,建议咨询小儿外科医生,了解生后可能需要的检查和治疗方案。孕期加强胎儿监护,建立生后转诊路径。
7. 孤立性胎儿肠管回声增强,需要复核孕妇的早、中孕期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和 NIPT 结果,校正风险值,如仍是低风险,定期复查,必要时行介入性产前诊断。如校正风险值后为高风险,则建议行介入性产前诊断。
本文是刘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