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晕厥的原因及中医调理
反复晕厥为哪般?查找原因很重要
晕厥与头晕不同,两者发生原因不同,治疗原则也不相同。晕厥是短暂的意识丧失,又可以马上恢复的状态,即突发突止,醒后一般没有后遗症。而头晕是感觉自身和周围的物体在旋转,站立不稳,意识清醒。
晕厥诊断必须包括以下几点:
①是否为完全性、一过性意识丧失。
②意识丧失是否为短暂性。
③是否能自行恢复,无后遗症发生。
有部分人发作前有前驱症状,例如恶心、出冷汗、腹部不适、便意感、往往在如厕途中或如厕后发生晕厥,严重时出现眼睛黑朦、大脑一片空白等,也有一过性耳鸣、耳聋的表现。
最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晕厥是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是原发性心律失常,儿童和青少年多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心理性假性晕厥、长QT间期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
老年人需要考虑器质性病变,例如主动脉瓣狭窄、肺栓塞、缺血性心脏病、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首先通过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排除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扩张性或肥厚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等器质性病变,还要排除体位性低血压,
神经介导性晕厥,或称反射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即在某些诱因介导下出现的晕厥,例如情绪激动、恐惧、疼痛,看见鲜血晕厥也属于这一类型。有些人甚至在看似平常的日常活动下也会发生晕厥,例如剧烈咳嗽、打喷嚏、反复吞咽、腹痛、排便、排尿后;还可以见到跑步时,进餐后出现的晕厥。
为了排除心源性晕厥和神经系统疾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辅助检查,例如血液三大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脑钠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生化指标,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电生理、倾斜试验、颈动脉窦按摩、运动试验、脑电图、头颅核磁共振等。
其中倾斜试验应用于神经介导性晕厥意义较大,特异性比较高,但是不敏感,有些晕厥诱发不出来。如果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倾斜试验阳性多考虑神经介导性晕厥。
神经介导性晕厥为良性疾病,一般不会发生心脑血管意外,但是晕厥发生的次生危害较多,例如外伤,窒息,骨折,交通意外等。
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对于心率偏快,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者可以选择β受体阻滞剂;有焦虑倾向、失眠、敏感体质者可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坐卧不安、心悸者可以服用小剂量镇静安眠药。对于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无效者考虑置入心脏起搏器。
晕厥属于中医学的“厥证”、“郁证”、“脏躁”范畴。有虚有实,“虚”指心胆素虚,心阴不足,则心阳易亢,胆气不足,则神志失寄,难以自持,五脏之气逆乱。“实”指气郁化火,肝旺生风,或气郁生痰,或气滞血瘀,变生为气机受阻,肝风衡逆,官窍瘀痹等诸多证候。
心阴胆气不足,治则养育心阴、强壮胆气,常用甘麦大枣汤加味。心烦不眠加黄连、阿胶;紧张、心悸不宁加龙骨、牡蛎。
痰瘀阻络常用菖蒲温胆汤加味,疏化痰气、清净胆腑;胸闷嗳气可用越鞠丸汤、苏合香丸加减,宽胸理气、化瘀化湿;肝郁化火选择丹栀逍遥散疏肝理气、降气化火。
同时中医还强调精神开导,减少精神刺激,避免诱发因素,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还可以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等手段,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减少晕厥的发生。
本文是吴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