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席俊华 人已读
神经源性膀胱就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疾病,患者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经遭受损害,导致膀胱功能出现障碍。绝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者尿潴留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肠道的不适,比如排便困难等,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下降、失去社交、产生焦虑情绪,还会造成肾积水等问题,影响患者生命。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很多人存在膀胱残余尿量过多,膀胱内压力处于长期过高的状态。这种情况会造成膀胱内的尿液进入输尿管,逆向肾脏返流。长时间膀胱处在高压状态,则可能会导致双侧肾脏发生积水,而造成肾功能的损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诊断1年后并发症的研究表明,尿路并发症以下尿路感染、尿潴留和尿路梗阻最为多见(分别为31.3%、14.0%和10.7%),还可出现全身性严重并发症,如脓血症(3.7%)和急性肾衰(2.1%)等。尿路感染:43天感染率达100%,尿路结石:2年后膀胱结石发生率6.6%,上尿路损害:10年肾积水和肾萎缩超过10%。并发症未经有效处理发生肾病后的死亡率高达60%,中国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首要致死原因是肾衰。
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有很多种,第一种原因可能是患者有脊髓的损伤,多数急性脊髓损伤是由创伤性脊椎压缩或骨折脱位引起的。创伤性椎间盘突出、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脊髓手术也会导致脊髓损伤。从而造成中枢神经对膀胱的支配功能消失。患者处于无神经控制的状态,从而形成神经源性膀胱。第二种原因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导致末梢神经受到损伤所引起。Ⅱ型糖尿病可以引起神经末梢的损伤,导致膀胱失去神经的支配,从而造成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标:①保护上尿路功能;②恢复(或部分恢复)下尿路功能;③改善尿失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中,首要目标是保护肾脏功能、使患者能够长期生存;次要目标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包括:
1、保守治疗:
手法辅助排尿、康复训练、导尿(间歇导尿、留置导尿、膀胱造瘘)、外部集尿器、腔内药物灌注治疗、电刺激、针灸。
2、口服药物治疗:
(1)治疗逼尿肌过度活动:M受体阻滞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2)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M受体激动剂药物(氯贝胆碱)及胆碱酯酶抑制剂药物(溴地斯的明),(3)降低膀胱出口阻力的药物∶α-受体阻滞剂。(4)减少尿液产生的药物∶去氨加压素为一种合成抗利尿剂,可以减少肾脏尿液的产生,主要用于夜尿症、遗尿和尿崩症。(5)β3-受体激动剂可以缓解尿频、尿失禁的症状,稳定逼尿肌。
3、手术治疗:
(1)扩大膀胱容量: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术,膀胱扩大术。
(2)增加尿道控尿能力:尿道吊带、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
(3)骶神经调节术:骶神经调节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慢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新方法,适应证为急迫性尿失禁、严重的尿急-尿频综合征和无膀胱出口梗阻的原发性尿潴留。对于部分神经源性膀胱(如隐性骶裂、不全脊髓损伤、多发硬化等)也有治疗作用。骶神经调控对于那些体外测试获得良好效果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积极行刺激器永久植入术,一些患者虽然不能完全改善储尿与排尿功能,但在储尿功能改善后可配合间歇导尿解决膀胱排空,对一些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大便功能也有较好改善。
(4)尿流改道
本文是席俊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