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炎癌转化”理论防治肺结节的发生发展
癌症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与死亡人数逐年递增。癌症的起源有许多假说,其中包括炎-癌转化。早在1863年,Rudolf Virchow发现肿瘤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提出肿瘤起源于慢性炎症的猜想。近年来,已明确炎症过程参与肿瘤的各个阶段。癌细胞与周围的基质和炎症细胞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炎症型肿瘤微环境。炎症环境驱动肿瘤发生、生长、发展和转化,肿瘤微环境内的细胞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表型和功能特征的改变。有研究发现,体内出现“非可控性炎症”(如持续的或低强度的刺激、靶组织处于长期或过度反应等)时,炎症反应持续进行并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非可控性炎症”产生的细胞因子通过诱导基因突变、改变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和转化、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血管新生,造成炎症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并且“非可控性炎症”通过募集多种免疫抑制性细胞(M2-TAMs、MDSC、Treg等)促进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的建立,最终导致肿瘤发生与恶化。系统地研究“非可控性炎症“向癌症转化的过程,发现炎-癌恶性转化的重要节点,解析”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是实现癌症早防、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
肺结节有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之分,良性结节多为炎性肉芽肿,恶性结节多为肺腺癌,恶性结节病理可分为原位癌、微侵润癌、浸润性癌。
原位癌其实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也就是癌症细胞刚刚发生的时候的特定位置,它还没有浸润到其他的深层组织细胞内,一般是癌细胞仅仅局限于上皮内,所以有的医生也称它为上皮内瘤变,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原位癌是还没有完全进展为癌症的,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癌症,所以往往也被称之为0期癌症。一般来说,如果手术切除之后病理结果证实为原位癌,那么它的治愈率基本上是可以达到100%的,也就是说,如果是原位癌,手术切除之后一般都是不会出现复发和转移的。比如对于肺部的原位腺癌,手术切除之后是不会留下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对于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基本都没有任何影响,基本也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
微浸润癌一般是原位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开始侵犯邻近的深层组织细胞,但是这种浸润是非常微小的,所以称它为微浸润癌,这种微浸润癌属于早期癌症。微浸润癌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肺部的微浸润腺癌,这也是早期肺癌最为常见的类型。对于微浸润性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手术切除治疗,一般来说无论是原位癌还是微浸润性癌,术前一般都是没有办法做出诊断的,都表现为非常小的结节,都是在术后通过病理结果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而对于微浸润性癌的治疗效果,一般也是非常好的,只要手术切除完整,它复发转移的几率也是相对比较小的。
浸润性癌则是微浸润癌进一步发展之后,更加晚的一个阶段,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一般来说癌细胞都已经突破了上皮的基底膜结构,已经开始具有比较强的侵袭性。当然,根据癌症的不同类型和分期,浸润性癌往往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早期浸润性癌和晚期浸润性癌。一般来说,早期浸润性癌指的是癌细胞的浸润范围有限,还没有发生远处的浸润和转移,晚期浸润性癌一般就是指癌细胞浸润范围已经非常的广,出现了广泛的播散和扩散,这个时候,往往都代表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对于早期浸润性癌,很多都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在手术切除之后,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术后辅助治疗,来减少其复发转移的几率。以乳腺浸润性癌为例,如果只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是不行的,往往是需要结合术后的一些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生物靶向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如果早期浸润性癌没有及时治疗,往往病灶会逐渐长大,进展为晚期浸润性癌,这个时候,大部分患者往往都没有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往往只能采取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进行姑息性的治疗,而且治疗效果常常都不是特别好,患者的生存时间往往也会明显缩短,生活质量也相对比较差。
原位癌、微浸润癌和浸润性癌都是癌症发展不同阶段的一个分期,总得来说原位癌和微浸润癌一般都预后较好,而对于浸润性癌,往往预后则相对要差一些。如何发挥中医优势,从炎癌转化角度防治肺结节由“良转恶”及阻断肺腺癌由“轻转重”是非常关键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明确。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