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切除术后为什么要定期复查?什么时候去复查,该做哪些检查? 有没有比CT更好的检查方式?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因为各种原因,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和家属经常很迷茫:肺癌切除干净了为什么要定期复查?什么时候去复查,该做哪些检查?有没有比做CT更好的检查方式?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肺癌术后复查应该注意什么?
手术切除干净后,为何还要复查呢?
首先,肺癌作为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都有一定的复发概率,即使是最早的IA期,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也仅90%,意味着有10%左右的患者术后5年内因为肿瘤复发等原因而去世。更何况那些IIIA/IIIB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另外70%的患者在5年内因肿瘤复发或转移等已经去世。因此,定期复查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密切监测体内肿瘤情况,尽早地发现肿瘤复发的苗头,及时进行积极治疗,将肿瘤的复发转移扼杀在摇篮里。避免肿瘤全身爆发后,形成沉重的肿瘤负荷,那个时候再去治疗就事倍功半了。
其次,无论肺癌切除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哪怕是胸腔镜微创切除,术后也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后遗症,比如术后伤口疼痛、气短、干咳等等,各类症状需要术后定期跟踪处理,进一步指导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各类症状也需要与肿瘤复发症状进行鉴别,早期识别肿瘤复发转移。
肺癌根治术后,什么时候进行复查呢?该做哪些常规检查?
术后第一次复查
术后1-2月,几乎所有的患者均需要进行第一次复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伤口愈合、肺部复张、有无胸腔积液积气和肺功能情况等。同时,此一次复查做的CT,可以留作基线CT,用于后续定期复查进行对比的参照。
术后长期复查
由于不同分期的肺癌,其复发高峰期有所不同,术后有无辅助治疗也不同,因此,术后长期复查的时间也有所不同。通常肺癌的第一次复发高峰期在术后2-3年左右,因此,前面2年的随访频率会明显高于2年以后。
◆ 原位癌
随访频率:推荐每年 1 次全身体检
随访方案:胸部低剂量螺旋 CT
◆ Ⅰ期术后无需辅助治疗
随访频率:推荐 前 2 年每 6 个月随访 1 次, 第 2 年后每 1 年随访1 次。
随访方案: 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CT)+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
◆ 部分IB、Ⅱ期、ⅢA 期、ⅢB 期术后需辅助治疗 (化疗或者免疫治疗)
随访频率:推荐前 2 年每 3 个月随访 1 次, 第 3~4 年每 6 个月随访 1 次,第 4 年后每 1 年随访 1 次。
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CT)+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如术后行化疗或免疫治疗: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
◆ EGFR 突变阳性术后需辅助治疗
随访频率:推荐前 3 年每 3 个月随访 1 次,第 4~6 年每 6 个月随访 1 次,第 6 年后每 1 年随访 1 次。
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
◆ ALK及其它少见突变术后需辅助治疗
随访频率:推荐前 3 年每 3 个月随访 1 次,第 4~6 年每 6 个月随访 1 次,第 6 年后每 1 年随访 1 次。
随访方案:胸部高分辨CT+腹部CT+头颅MRI+肺癌肿瘤标志物+骨扫描(每年1次)靶向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肌酶。
有时候CT检查没能及时发现复发,且反复CT检查可能有辐射伤害,有没有其他可以检查出肿瘤的更好办法呢?
在目前医疗技术水平条件下,MRD检测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无法及时准确的检测到残存的癌细胞或微小病灶,而基于ctDNA的MRD检测可以早于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鉴定出疾病复发,以提供提前干预的机会。研究显示:在不同的癌种中,具体的提前时间为,鼻咽癌6个月,乳腺癌7.9-11个月,胰腺癌6.5个月,肺癌70天-5.2个月,结肠癌167天-10个月。但目前MRD还处在研究阶段,很多问题尚无确定答案,目前的MRD监测结果尚只限于参考,仍需要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进一步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复发。
什么是MRD呢?
MRD的概念源自于血液肿瘤,近年来,MRD的应用已从血液肿瘤扩展到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MRD具有多重表述,包括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可测量残留病灶(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实体肿瘤中的MRD有时也称分子残留病灶(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总的来说,MRD是一种生物标志物,阳性结果意味着癌症治疗后仍可检测到残留(剩余)病灶(发现残余癌细胞,代表肿瘤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的可能,患者复发风险较高,预后较差),阴性结果表示癌症治疗后未检测到残留(剩余)病灶(未发现残余癌细胞,患者复发风险较低,预后较好)。
什么时候做MRD检测合适呢?
肺癌患者可以在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进行MRD检测以判断复发风险,之后可以进行持续的MRD动态监测。
多原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单发风险更高,需要增加复查频率吗?
多原发 NSCLC 患者与单独原发 NSCLC 的预后没有显著差异,两者随访复查暂不作区分。文献发现Ⅰ期同时多原发 NSCLC 的 5 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86.1% 和 72.2%。通常根据肿瘤的分期来确定随访时间。
术后没有进行辅助治疗,有没有必要增加随访次数,更早地发现无症状复发?
肺腺癌有3 种亚型:低度恶性亚型(贴壁为主型腺癌)、中度恶性亚型(乳头状或腺泡状腺癌)和高度恶性亚型(实性或微乳头状腺癌)。对于中度和低度恶性亚型患者不管 EGFR 突变与否,其 5 年 无复发生存率相近,一般无需进行术后辅助治疗,无需增加其随访频率。高度恶性亚型患者其生长方式类型为微乳头型或实体型,往往需要术后辅助治疗,治疗完成后根据分期确定随访时间和频率。
有了这个随访策略,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针对 NSCLC 根治术后无症状患者,在该随访策略的基础上应鼓励患者长期戒烟,均衡饮食,调理体质,增强抵抗力,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的任何不适都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随着肺癌治疗疗效的提高,手术+内科治疗+甚至联合放疗等的综合治疗模式已经成为主流,这也让肺癌的随访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个患者的病情都可能有所不同,因而其随访方式和频率也会有差异。最保险的还是需要联系一位认真负责,经验丰富,同时又对自己病情了如指掌的医生,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随访方案,以达到最佳的肿瘤监测效果。
本文是张百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