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蚯蚓腿”下肢静脉曲张怎么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俗称“蚯蚓腿”,是一种常见的下肢静脉疾病。多见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员,比如教师、工人、售货员、厨师等。下肢静脉曲张虽然不疼不痒,不会威胁生命,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小腿溃疡、静脉血栓等严重后果。著名网红教师李永乐老师也曾因曲张静脉破裂导致出血,因此尽早治疗是必要的。
静脉曲张治病的原因是下肢浅静脉主干瓣膜功能不全,比如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当瓣膜功能不全时,发生血液倒流,下肢静脉血液无法及时回流到中央静脉,导致下肢静脉高压,最终引起相关症状和表现。因此,现代外科治疗的目的也是以闭合返流的浅静脉主干为主要核心,并能产生比较明确的治疗效果。
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为长久站立后的小腿酸胀,乏力,沉重等症状,甚至导致疼痛,不能站立。外观上可见小青丝样网状静脉或毛细血管扩张,也可见迂曲、扩张,甚至成团的曲张浅静脉。部分病人会出现皮肤改变,比如湿疹或脂质淤积性皮炎。后者长导致皮肤发黑,并颜色逐渐加重,甚至伴有严重的痒感,搔抓之后导致皮肤破溃或者感染,难以愈合。
临床分类:
临床1类:毛细血管的扩张,很多女士在大腿、小腿有一些红色的像蜘蛛网状的毛细血管扩张。
临床2类:小腿上会有像蚯蚓状的青筋暴露,稍微有一些突出,成网状或团状,数量也明显增多。
临床3类:除了静脉曲张以外还有水肿,走路时间长了肿胀、不舒服。
临床4类:出现色素沉着、湿疹,很多患者会去皮肤科就诊,涂了外用药也不见效果,实际上是大隐静脉曲张引起的改变,皮肤增厚,营养障碍。
临床5类:皮肤会出现溃疡,但溃疡可以愈合。
临床6类:最严重的,皮肤有不愈合的溃疡,多发生在内踝,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发生溃疡、溃烂,皮肤发硬,整个脚变黑。
治疗指征:
1.确定隐静脉病理性返流;
2.大范围的静脉曲张;
3.大腿中或前内侧区静脉曲张形成;
4.伴有疼痛、肢体沉重感和其他由于长时间站立或坐位产生的肢体不适等症状;
5.反复发作的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6.浅表静脉血栓形成;
7.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8.踝部色素沉着;
9.湿疹性皮炎、皮肤脂质硬化、皮肤萎缩;
10.静脉性溃疡形成。
治疗方式:
第一、保守治疗:仅适用于早期轻度静脉曲张、孕妇及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包括药物治和压力治疗(静脉曲张压力袜)。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缓病情发展速度,减少或减轻皮肤溃疡、感染、静脉血栓等严重继发疾病或并发症的发生。
应用弹力袜、弹力绷带,需要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医用弹力袜,具有梯度压力,踝部压力较高,大腿部位压力较低伴随行走或者勾脚动作,肌肉泵产生压力,在梯度压力弹力袜的协助下,肌泵的作用较为明显,能够促进静脉回流,减轻静脉曲张症状;
第二、泡沫硬化剂治疗:硬化剂治疗是一种将液体或者泡沫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破坏静脉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炎症形成纤维条索,从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的治疗方法。治疗主要针对浅静脉属支静脉曲张、网状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网状静脉曲张)、残留或者复发静脉曲张、溃疡周围静脉曲张、静脉畸形等。在临床治疗中多用于少量、局限的病变及作为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
第三、传统外科治疗:治疗方式主要是针对浅静脉系统病变。由于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致深静脉血流向大隐静脉系统反流,导致静脉高压,产生静脉曲张、水肿、皮肤改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利用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轴性抽剥可以阻断这种反流,达到消除静脉高压和曲张浅静脉的目的。
第四、微创治疗(腔内热消融):近十几年来,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开始向微创治疗方式转变,如腔内激光闭合术、腔内射频消融术、腔内微波消融术,这些微创术式是对传统手术的改良和补充,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表现出损伤小、效果确切、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等特点。
无论采用哪种静脉曲张的手术,术后都建议穿弹力袜3-6个月,避免局部静脉曲张的复发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