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男子阴囊破溃流脓危及生命,凝血功能结果不可思议引发热议; 成功救治再验证多学科综合实力。
六月骄阳似火,但感染科门诊来了一位羸弱的坐在轮椅中、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都陷入冰点的中年男性患者。
谢先生原本是一名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出租车司机。1个月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8℃。工作勤恳的谢先生没有选择去医院,自己使用“头孢”类药物治疗。10天后体温非但没有下降趋势,又添了难以启齿的新症---阴囊肿胀疼痛。先是局部红肿热痛,进而阴囊出现多处破溃流脓,脓液混合着血水不断流出,七尺男儿不得已用上了女士夜用加长型卫生巾。谢先生辗转于当地的各大医院,忍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王艳主任医师仔细梳理分析一个月以来的多家医院化验和检查结果,外周血象显著升高,炎症指标PCT超出检测上限,右侧附睾及睾丸脓肿破溃,从引流液培养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这种细菌能破坏青霉素、头孢菌素、氨曲南的抗生素结构,使这些主要的抗菌药物失去活性,产生耐药。其耐药性甚至可以在菌株间广泛转移和传播。虽然当地医院已经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但患者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反复出现阴囊破溃,持续高热,并出现严重的血细胞减低、肝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能不全、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以及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化验结果令人担忧,铁蛋白超高,升高10倍以上(正常400ng/ml以下);乳酸脱氢酶>5000IU/L,D-二聚体>71.00mg/L(DDU)。这些超出检测上限、测不出结果的各项指标以及每况愈下的一般状况,令家属心急如焚。乐观的谢先生已经失去了信心,悲观到极点。但王艳主任医师开具的一张住院通知成了全家人的一线希望。
感染疾病科门诊和病房立即联动,对危重症患者开启绿色通道,次日一早即安排收入病房。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8%,异常升高,提示患者存在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入院后查体发现患者右下肢及右侧阴囊有先天性大面积血管瘤。这些可能都是患者发生严重阴囊感染的原因。根据药敏结果,入院后调整了抗菌药物,强力抗感染。主管高鑫冉医师每日悉心进行患者伤口局部换药处理,细致入微的监测各项炎症指标。1周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血细胞计数回升,炎症指标好转,检测不到数值的降钙素原也降至正常范围,铁蛋白由4000多降至1111ng/ml。破溃处也在缩小。肝肾功能随着感染的逐步控制也在一步步恢复中,但凝血功能的异常却丝毫没有改善。D二聚体高于检测上限,LDH也高于检测上限。是感染导致的吗?可感染已得到控制,其他指标都在好转中,为何独独凝血功能没有丝毫恢复呢?是溶血导致的吗?经过排查患者并没有溶血的证据;还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吗?那么多的问题需要答案。即使患者在好转中,感染科同道仍不敢松劲儿,王贵强主任和王艳主任带领大家反复查阅文献,反复组织讨论。完善双侧髂动脉、双下肢深静脉超声、超声心动图以及易栓症相关筛查,均未见异常。遂邀请多学科会诊。检验科屈晨雪教授团队来到病房,展开多学科讨论。屈教授从凝血具体机制开始分享,结合患者进行分析,并带领团队再次仔细分析患者血样。并进行APTT纠正试验。血液科会诊医师考虑与感染有关。最终,感染科、检验科、血液科多位专家经长时间讨论,考虑凝血功能继发于感染,恢复较其他指标滞后,建议短疗程抗凝治疗,抗感染治疗方案不变。有时候,治疗方案不变的临床决策,可能更需要专业团队在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笃定。
继续抗感染治疗2周余,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由入院时的12ml/min/1.73m2回升至54.58ml/min/1.73m2。最让人担忧的D-二聚体终于由超过检测上限恢复至正常。当然,顺带手,血糖也控制到理想水平。谢先生恢复了往日的幽默,出院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男人,终于告别卫生巾的这一刻是多么的扬眉吐气。感谢大家不离不弃,让这个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更甚的特别部位感染导致的脓毒血症败下阵去。
其实,多学科交流与协作在感染疾病科早已成为常态。为了一个临床问题,展开激烈的探讨才是我们的工作日常。众多的发热待查、转氨酶异常待查、黄疸待查等等疑难复杂的病患需要兄弟科室一起集思广益。感染科定期邀请检验科专家、肾内科专家、影像科专家、风湿免疫科专家、介入血管外科专家等进行专题深度学术交流、思维碰撞。同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组织活检技术广泛开展以来,邀请病理科专家与感染科专家定期举办临床病理讨论,为疑难肝病的诊断奠定非常良好的基础,也令肝脏病理专业和临床肝病专业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共同发展。感染科的每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和临床病理讨论均与太原院区进行视频连线同步直播,希望探究真理的学术态度能够传递下去,多学科合作的先进理念和模式能够更大范围的发挥其优势,进一步提高疑难复杂病例的临床诊治水平,齐力为患者提供“北大”品牌的最优质医疗服务。
本文是王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