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泻中医是怎么治的?
腹泻,中医又称泄泻,老百姓俗称拉肚子,是一种常见症状,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夏秋季节高发,男女老幼均可发生,但老人和婴幼儿较成人发病率更高。表现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或夹有黏液,有时伴有呕吐或发热。中医认为腹泻一病,分寒热虚实,病因湿气太多,主要在脾,还有肝和肾。当脾胃功能虚弱,就很容易发生腹泻。
这个病如果治疗及时,一般都可以很快获得痊愈。但对于重症腹泻,常常因为泻下太厉害,发生气阴两伤,甚至津液耗竭、阳气亡脱的变证而危及生命,这个时候救治起来就很困难。张景岳认为腹泻要先辨阴阳,凡阳盛者易治,阳虚者较难治。
要区别开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及痢疾哦~
急性腹泻:大便次数频繁,起病后能达到数十次,甚至更多,且多伴有腹痛,一般较剧烈。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大便感觉较强烈,开始可能为糊状便,之后可变为稀水样便;急性腹泻可见于食物中毒,比如饮食不洁或吃了变质、生冷、辛辣的食物,也可见于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菌引发的肠道感染,还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腹泻,如高渗性药物、泻药、拟胆碱能药等;
慢性腹泻:大便次数较少,一般3-5次,一般无剧烈腹痛,可伴有腹部不适,一般为稀糊样便,无稀水样便。可能由于急性腹泻未能及时治疗转变成的慢性腹泻,也可能由于痢疾、肠结核、肠道念珠菌病、血吸虫病等肠道感染性疾病导致。还可能由于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等非感染性炎症导致,甚至包括肠道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疾病,也会出现慢性腹泻的情况。此外,部分林可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以及利血平、胍乙啶等降压药也可能引发慢性腹泻。
痢疾:也会有大便溏薄,便次增多的情况,但是粪便多混有黏液或脓血,伴有腹痛窘迫、时时欲泄、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肛门灼热等症状,大便培养可查出痢疾杆菌;但是腹泻就没有赤白脓血、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等表现,大便培养可见轮状病毒或致病性大肠杆菌。
不同原因导致的腹泻都应该怎么治疗呢?
[急性腹泻]
·寒湿腹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散。
·湿热腹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肠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腹泻
症状: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中成药:保和丸。
『慢性腹泻』
·脾虚腹泻
症状: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推荐中成药:参苓白术散。
·肾虚腹泻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推荐中成药:四神丸。
·肝郁腹泻
症状:每逢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即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调中止泻。
推荐方药:痛泻要方。
拉肚子是灰常不舒服的,为了自己的健康舒适,快来学学怎么做日常调护吧!
1. 调摄起居,避免受凉,但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餐具要卫生;
3. 不宜在夏季食生冷食物,遵守辅食添加的原则,注意科学饮食;
4. 如腹泻不严重,则无需禁食,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而对于腹泻严重甚则上吐下泻的,需暂时禁食,待病情缓解后,再逐渐增加饮食量;
5. 加强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同时也需要根据气候变化而适时增添衣服,以防止外感和腹部受凉;
6.腹泻出现后,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如出现危重征象,则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几个简单的外用疗法,操作方便,一学就会!
1. 灸法
取足三里、中脘、神阙。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腹泻。(注意用火安全)
2. 捏脊
患者平躺,背朝上。两手沿脊柱两侧膀胱经(分别距脊柱1.5寸和3寸),由下而上连续提拿皮肤,自尾骶部开始,边捏边向前推进,一直到大椎穴处,重复3~6遍,再按揉肾俞穴2~3次,再点按大肠俞、脾俞、三焦俞,结束治疗。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疗程。
3. 按摩
将生姜捣汁,涂于脘腹部,以肚脐为中心,按摩范围由小变大,以逆时针方向进行,以5分钟为宜。适用于风寒引起的腹泻。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款药膳
1. 葛根粥
原料:葛根粉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加入适量水将粳米煮成稀粥,乘沸加入葛根粉,不断搅拌,而后关火。待稍温时,即可食用。具有升清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泄泻。
2. 山药米仁粥
原料:山药5克,薏苡仁5克,茯苓5克,粳米25克,糖适量。
做法:先将粳米放锅内,小火炒至颜色发黄,略带焦香味即可,不宜过焦,放至密封罐中,备用。再者,将前3味药,捣碎,备用。之后,将他们全部放入锅内,加400毫升水,煮至米熟烂,便可食用。在食用时,也可加入白糖(偏于清热)或红糖(偏于温中)进行调味。具有健脾利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虚泄泻的患者。
3. 莱菔山药粥
原料:莱菔子9克,炒鸡内金4克,山药粉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莱菔子放入500毫升水中煮沸,待沸腾时,将山药粉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最后加入炒鸡内金,3分钟后起锅。待稍温时,随患儿喜好,可放入白糖适量。一般可连服3~5天,适用于伤食而致的腹泻。
注:上述药物的使用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本文是李福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