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溃疡性结肠炎通过治疗都能达到黏膜愈合吗? 通常需要多久才能达到黏膜愈合 ?
与克罗恩病不同,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病变通常连续,直肠、乙状结肠受累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累及全结肠。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肠,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内镜检查可以直观且完整地观察病灶。因此,内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和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应该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呢?经常会有患者问:“我最近大便正常,看不到血,是不是可以停药?我的药要用多久?”实际上,临床症状缓解只是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缓解的一个部分。临床症状的好转和消失,意味着患者可以有正常的生活,但患者依然会受到复发和症状再次活动等问题的困扰。所谓的黏膜愈合,从简单字面理解来看,就是在结肠镜检查时看不到溃疡和肠黏膜炎症的状态。有些患者的结肠镜检查甚至可以与正常人完全一样。
黏膜愈合的状态有什么好处呢?与单纯的临床症状缓解有何意义上的不同?事实上,与单纯临床症状缓解的患者相比,黏膜愈合患者未来复发和发生手术的可能性相较于没有达到黏膜愈合的患者要低得多。
那是不是所有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可以达到黏膜愈合呢?黏膜愈合是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治疗目标。与临床症状缓解相比,黏膜愈合更难达到。部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在结肠镜检查时可能依然可以看到肠道黏膜的炎症。内镜下可见的肠道黏膜炎症意味着未来症状重新活动或者复发的风险更高,但是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药物,都不能使所有患者达到黏膜愈合。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监测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
多长时间监测黏膜愈合是合适的呢?通常情况,如果患者在用药后症状缓解,通常会选择开始治疗后半年左右复查肠镜。但从密切监测的药物疗效的角度来看,通常有必要3个月左右了解黏膜的愈合情况。有病友会问,这是不是意味着3个月就需要复查肠镜。实际上并不是,因为目前的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黏膜愈合的情况。如果粪便钙卫蛋白正常,意味着肠道炎症的好转,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治疗方案的效果。如果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者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仍然显著升高,反映肠道内仍存在炎症。这种情况下,必要时仍需完善肠镜检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文已发表于科普读物《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120问》ISBN:9787308231503
本文是乔宇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