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量汗出,要当“心”——注意心脏疾病
首先,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一:常见的引起出汗的方式有:
①:运动性出汗:运动后体温升高引起的汗出,属于生理现象;
②:味觉性出汗:饮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后引起的出汗,如辣椒、大蒜、芥末等等;
③:精神性出汗:多是情绪突然变化后引起,如紧张、剧痛等;
④:温热性出汗:即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通过出汗发散热量调节体温。
二:中医根据出汗的时间、表现、原因将出汗分为:
①自汗:无明显诱因白天大量汗出,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中医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西医常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②盗汗:夜晚大量汗出,睡醒后汗停,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口咽干燥等症状。中医多因阴虚而致,阴虚则阳亢,阴不御阳,津随外泄所致;西医常见于肺结核浸润期患者。
③战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常有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中医多为正气拒邪;西医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
④脱汗: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
三:出汗过多的危害:
①西医: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钾、钠、氯等电解质及尿酸、尿素等。当某人出汗量比正常人多时,汗液中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流失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些电解质的流失将破坏体液平衡,不仅使人感到口渴、乏力,还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健康。比如,钙元素的流失,会引起低钙血症,导致肌肉痉挛;而钾元素损失过多,则可引起心律紊乱、肌肉酸痛、乏力,严重时还会导致心律失常和全身肌肉无力。
②中医:出汗与心脏有着密切联系,从祖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五脏化液,汗为心之液,如果出汗过多容易损伤心神,可出现心悸、失眠、胸闷、烦躁等证
四:最后强调一下: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如果连静止或运动量很小的时候,额头、面颊都能滚下汗珠子来,那么最好考虑是不是心脏的健康出现了问题。而更年期女性面部潮热、多汗的症状往往被误以为是更年期综合症,忽略了对心脏健康的排查,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本文是杨玉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