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感染生殖器疱疹怎么办?
生殖器疱疹在我国是一个发病率很高的性疾病,近几年我国感染生殖器疱疹的患者在逐步上升,丝毫没有减少,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该病的传染性强以外,也是大家的疏忽所导致的,生殖器疱疹这种疾病本来就是一个容易感染的性病,而且和尖锐湿疣一样还特容易复发!
所以部分人二次感染和复发的时候心态都要崩了,觉得这病还没完没了的
但或许可以想想自己的原因,是不是在治疗期间或者治疗之后没有克制一下,又开始了自己的“夜生活”
一.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外阴、肛门、生殖器皮肤粘膜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男女都可以发生,暂时无法根治。绝大多数的生殖器疱疹是通过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播的,但有个别患者是可以通过口X的方式传播。多数由HSV-2感染导致,病毒进人人体后可终生潜伏在骶尾神经节神经节内,在免疫力下降时再度激活而复发,通常呈“临床治愈-性生活-复发”的自限性反复过程,有“病毒界无赖”之称。
二.复发的特点
第一次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后一年内将近60%患者复发,第一年可复发4~6次。多数患者在以后复发次数减少。
1. 复发患者全身症状较原发轻,每次发作的病程也较短,通常皮损约7-10天消退。复发前可有局部瘙痒,发疹前数小时感染部位有烧灼、麻木感。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多发生在外阴、阴道、宫颈及龟头等部位,尿道发病较少见。每次复发一般均在原处。全身症状轻,水疱数目、持续时间和自觉症状均比原发者轻、淋巴结不肿大、很少有全身症状。
三.为什么会复发?
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多年。这些抗体能清除病毒和使机体康复。但是大多数个体不能彻底消灭病毒,也不能阻止复发,病毒以潜伏状态长期存在宿主体内。你身体好的时候它就装死不动,你身体不好了它就蹦出来爆发一下。这就是医生们所说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四.难治的原因
生殖器疱疹难治的地方就是复发,不管是国内国外,现在都拿它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因为单纯疱珍病毒具有在神经节或神经根中形成潜伏感染的特性,潜伏感染是生殖器疱疹复发的根本原因。单纯疱疹病毒逃避宿主防御,形成潜伏感染的机制主要有:1、单纯疱珍病毒可在细胞问传播而不需要进入细胞外环境。2、可在神经节细胞发生潜伏感染。3、可逃避宿主的自然防御系统,即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干扰素的吞噬和杀伤。单纯疱珍病毒之所以能在神经节或神经根中形成潜伏感染,是因为神经细胞中缺乏一种单纯疱疹病毒在繁殖过程中必需的特异性转录酶,于是潜伏病毒以一种休眠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外或融合于宿主DNA中。
一旦病人受了诱因的刺激,神经细胞便会形成该转录酶,激活潜伏的病毒,重新复制活跃起来,沿着神经下行,“爬”到皮肤表面,,返回经常受累部位的皮肤粘膜引起皮损的复发。潜伏病毒能在任何时候被激活并进入复制循环。引起复发的诱因有多种多样,已观察到与之有关的诱因,包括发热、日晒、损伤、月经、情绪激动、手术等刺激。但有些病人往往找不到复发的诱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缺陷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引起生殖器疱珍频繁复发。
五.二次感染怎么办?
首先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红肿、水疱其可用生理盐水或者硼酸湿敷。
主要为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果一年发作超过6次,即为频发性生殖器疱疹,可以采用长期病毒抑制疗法进行治疗,推荐伐昔洛韦片500mg,1次/日,口服,疗程一般为4-12个月。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缩短复发时间,减少病毒排出。
对于反复发作、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注意去除易感因素。
六.生殖器疱疹是可以预防的
生殖器疱疹容易复发,尤其是初发感染后的第一年复发较频繁,常见诱因包括性生活、饮酒、辛辣食物、劳累、感冒(免疫力下降时)等。预防复发的措施有:
1.做好个人护理:保持私处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洁,勤换内裤(穿透气的棉质内裤:减少久坐时间,每坐一小时站起来活动10分钟;尽量克制住不要用手抓挠,也不要乱刮阴毛。
生殖器疱疹可能是自己传给自己的。
意不意外?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现实中能导致生殖器疱疹发生的并不只是HSV2型病毒,HSV1也可以引发生殖器疱疹。而HSV1是引发口唇疱疹的罪魁祸首。
于是,有些患有口唇疱疹的小伙伴在疱疹爆发期间用手触摸了水疱或溃疡,然后又没有认真洗手消毒,又去接触身体的其他部位或者贴身的内衣裤等等,就可能造成HSV1型病毒感染生殖部位。
这可不是自己传染给自己了吗?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疱疹发作的时候不要用手去触摸搔抓,不仅容易引起感染,还可能将病毒带到其他地方去。
2.不要自行乱用药物:不建议自己随意涂抹药膏,需在医生
的指导下使用。
3.减少性伴,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生殖器疱疹的风险。
4.感染生殖器疱疹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安全套预防将病毒传染给你的伴侣。
5.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注意劳逸结合,规律进行身体锻炼,可减少复发的发生。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