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磨玻璃结节到底有没有侵袭性,秘密就藏在CT上的两组数据中
据最新癌症数据显示,中国年新发肺癌患者82w,高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比第二名肠癌足足多了一倍(41w)。
这是什么概念?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按最新公布数据,目前中国总人口14亿,平均寿命78岁,我们假定90%的肺癌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而各个年龄段的人口也是平均分布。
这就意味着每年在7亿人口中将新发70w的肺癌,1/1000的概率,而且一年刷一次。
那在这种概率下,一个人如果想不得肺癌,那么他的概率是多少呢?
我算了一下,大概96%。
算法很粗糙:0.999*0.999*0.999……乘39次。
所以我才说,要想防癌,千万别忘了做肺部CT。
01 CT检查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CT检查越来越多,我们在发现很多典型肺癌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可疑的肺部小结节。
在各种肺部小结节当中,最让人揪心的就是磨玻璃结节了,尤其是那些处于长期稳定不变的肺部磨玻璃结节。
虽然稳定,可以随访,但他是啥,却心里没数。
是肺癌,还是癌前病变?
如果是肺癌,又到哪个阶段?
有没有发生浸润行为?
于是今天我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即如何通过CT表现,预测磨玻璃结节的侵袭性。
02 数据分享
我们首先来看2020年发表在<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来自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
研究纳入2011~2015年在复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肺腺癌,筛选其中影像学表现为纯磨膜玻璃者。
为了更好地分析CT与病理的关系,作者提取了病灶大小与病灶密度进行分析。
病灶大小基于CT直接测量确定,以病灶最大径进行表示;
病灶密度通过CT值测量确定,以病灶的平均CT值进行表示。
其中,CT值是一个可以有效反应密度的指标,其中CT值越大,密度越大。
如下图就是一个左下肺磨玻璃结节的CT值测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结节的CT平均值是-731.69HU。最终筛选得到432例入组患者,截止末次随访,整组患者没有复发病例。
在病理亚型方面,有118例原位腺癌,213例微小浸润性腺癌,以及101例浸润性腺癌。
比较发现,三组患者之间的CT检测差异主要体现在病灶最大径,而不是病灶的平均密度(CT平均值)。
原位腺癌的均值是8mm、微小浸润性腺癌的均值则是10mm,到了浸润性腺癌的均值则到了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而在病灶检测CT平均值方面,
原位腺癌的均值是-550HU、微小浸润性腺癌的均值则是-545HU,浸润性腺癌的均值则是-527HU,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作者指出,针对纯磨玻璃结节检测平均CT值并不能预测病理亚型,更关键的应该是注重CT下的结节最大径。
03 一些衍生
CT值反应病灶密度。
而用密度来预测病灶性质,其实是有理论基础的。
在肺腺癌的各种生长亚型中,贴壁是最好的,没有侵袭性,腺泡/乳头次之,实体/微乳头最差。
不论是腺泡/乳头/实体/微乳头都被认定为肺腺癌的侵袭成分。
在生长结构方面,贴壁也是最疏松的,因此密度最低。
而不论腺泡/乳头/实体/微乳头,都表现出要比贴壁更加致密的结构,自然密度更高。
基于CT值预测病灶性质的理论应该是这么理解的:
当一个病灶,全是贴壁成分时,这个病灶在病理上是原位腺癌,在密度上自然也是最低的;
而当一个病灶逐渐发展,在贴壁成分中慢慢衍生出侵袭成分(不论腺泡/乳头/微乳头/实体),将达到微小浸润性腺癌,乃至浸润性腺癌水平,相应的,结节的密度都将进一步提升。
所以,理论上,我们测出来的CT值应该呈现上面这种趋势,他们应该是有区别的,可为什么陈海泉教授的研究却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没有意义呢?
我想了想,应该跟它测的方法有关。
在陈教授这个研究中,他所采用的是CT值的平均值。
在一个纯磨玻璃结节中,因为基本都是贴壁成分,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区域他的CT值是非常低的,此时即便有一些密度更高的侵袭成分,但在绝大多数都是贴壁成分的低密度环境中,总体上的CT值的平均数依然非常低,很难体现出明显的组间差异。
所以,不是水平不行,只是水平被平均了,看不出差异而已。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研究挑选150名接受手术的纯磨玻璃肺结节,包括9个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08个原位腺癌(AIS),56个微小浸润性腺癌(MIA)和7个浸润性腺癌
检测他们的最大CT值,并与病理类型进行匹配比较。
发现,在不含侵袭成分的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癌的病灶中,检测的CT最大值基本都<-300HU;
而在含有侵袭成分的微小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病灶中,检测的CT最大值基本都>-300HU。
04 写在最后
很多人的肺部都有结节,那到底它们是什么,又该怎么处理?
这时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很多结友,在听说肺结节可以不用处理后,先是一阵欢欣雀跃,却随机又陷入深深的不安中。
最大的问题,是现阶段我们在磨玻璃结节的术前鉴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
如果我们不能给患者一个相对清晰的诊断考虑,如果我们医生自己都摇摆不定犹豫不决,那又怎么给患者安全感?
而这,也成了推动我准备这个帖子的最大动力。
问你咋办?你说不用处理,随访即可。
问你是啥?你却说你也不知道。
好,那既然你也不知道它是啥,那你说的不用处理的策略,到底又有几成把握?
面对肺部磨玻璃结节,在没手术之前,我们如何知道他的性质?
首先,大小可以协助我们初步预测结节性质。
针对纯磨玻璃结节,原位腺癌大小波动于8mm,微浸润腺癌波动于10mm,而浸润性腺癌波动于16mm。
因此,那些不足6mm的长期稳定的纯磨玻璃结节,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非典型腺瘤样增生。
所以,我才说,3-4mm的磨玻璃,不足为虑。
其次,最大密度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评估结节的侵袭性。
测量的最大CT值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指标,当它>-300HU(日本标准有差异,仅参考),即意味着结节可能携带侵袭成分。
最后,如果结节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大小的变化,那我们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后台的提供的倍增时间计算器,计算结节的倍增时间,从而实现对结节性质的预测,甚至可以达到生长亚型的程度。
不知道大家有感觉没有,现在的CT筛查,本质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扫雷行为。
肺部就是雷区,结节就是怀疑对象。
对待雷区,最科学的处理办法肯定是先扫雷再排雷。
那对待肺结节,我们的态度也应该是先鉴定再处理。
只有准确的鉴定,才能有效的处理。
因为只有找准靶心,才能有的放矢。
你们说对不对?
END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