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谭小云 三甲
谭小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介入血管瘤科

肢体大面积静脉畸形该如何治疗?

499人已读

在临床工作中时常会碰到整个下肢(臀部-大腿-小腿-足部)或者整个上肢(肩背部-上臂-前臂)都是静脉畸形的患儿,如图1:

图片1.png

图1 左大腿、小腿及足部大面积静脉畸形

大部分患侧呈青紫色,但也有少部分病灶表皮颜色正常,磁共振(MRI)检查则可以清楚显示里面的病灶情况,如图2:

图片2.png

右上臂、前臂及手部静脉畸形

这些畸形都是先天性的,随着患儿身体长大而同步增大。除了影响外观外,患儿会逐步开始出现肢体胀痛、关节部位活动障碍,如站立位时患侧下肢会明显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弯曲,走路姿势异常等等。广泛的静脉畸形已同患儿肢体正常肌肉及血管融为一体,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外科切除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能任由病灶自由进展,为了进一步控制病灶发展,尽可能的缩小病灶,介入硬化治疗(图3)便成为了此类静脉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

图片3.png

图3 右上肢静脉畸形介入硬化治疗

因为病灶广泛,患儿往往需要接受3-5次甚至10次以上的介入硬化治疗。患儿家属往往非常困惑,到底要做多少次介入手术?临床医生也非常困惑,为什么打了这么多硬化剂感觉还是杯水车薪?在仔细查看MRI图片后,感叹如此多的病灶。于是,医生想尽办法,采用各种更强效的硬化剂,以期尽可能的消灭病灶,结果在七八次介入手术后患儿肢体肌肉开始萎缩,甚至牵拉跟腱,导致各种关节活动障碍,如肘关节不能伸直(图4)、小腿腓肠肌挛缩导致踮脚走路(视频1)等。

图片4.png

图4 左上肢及肩背部广泛静脉畸形,肘关节已经完全不能伸展

视频1 左下肢静脉畸形多次介入治疗后“踮脚”走路

上述不是个例,似乎是当前治疗理念下大多数肢体广泛静脉畸形的最终归宿!值得当前每一位患儿家属及介入医生反省及思考!

其实,但从磁共振影像图片来看,这些患儿病灶确实广泛存在,但广泛存在并不代表及必须完全消灭。谭博士认为,从临床体征来看,有些病灶广泛但并不能称之为“严重”,部分病灶虽然在肌肉里面弥漫,但往往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最起码患儿的关节活动是不影响的。介入医师不能只看片子,必须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硬化治疗,确勿治疗过度,否者得不偿失。记得有位法国著名的血管畸形专家曾说过:“我们治疗的是病人,而不是片子”。

视频2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patient, not only about the image”

通俗的来讲,面对广泛的肢体静脉畸形,介入医生不应该看到片子上有病灶就打硬化剂,必须要正视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更大创伤,不能把病灶治好了,最后肢体废掉了!介入医生更应该考虑患儿的临床症状、诊治需求、病灶进展情况。介入治疗的起点不应该是“片子上有病灶”,治疗的终点也不应该是“片子上没病灶”。从临床实践情况来看,我们更应该主张此类患儿“带病灶生活”,通过适量的介入治疗,让患儿更加快乐的同病灶一起生活。每次介入/硬化治疗的目的应该为改善及预防肢体活动功能为主,其次再考虑青紫色导致的皮肤美观问题。部分大腿和小腿肌肉里面的大面积病灶,若处于无功能影响的“静止期”,则可不必过度治疗,待有症状后再考虑治疗,更大程度上减轻患儿家属心理及经济负担,减少患儿手术风险。

最后,希望每一位大面积静脉畸形患儿,在介入护航下健康、快乐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

谭小云
谭小云 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介入血管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