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管齐下治疗Y染色体C缺失:新内分泌治疗和显微取精
原创 欧宁静 孙一帆
一、Y染色体微缺失严重影响男性生育能力
人类拥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图1),其中Y染色体为男性所特有,Y染色体长臂存在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区域,该区域的缺失可能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因此也被称为无精子症因子(AZF, Azoospermia Factor)。

图1. 男性染色体模式图
AZF区域分为AZFa、AZFb和AZFc三个亚区(图2)。Y染色体微缺失指以上三个区单独或联合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第二大遗传因素。

图2. Y染色体AZF分区
二、多重荧光定量PCR助力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
在严重少精症或者无精子症的患者中,Y染色体AZF微缺失的发生率可高达10%,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发布的2016版《中国男科疾病诊疗指南》推荐精子密度<500万/mL的患者,常规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推荐使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对AZFa:sY84、sY86;AZFb: sY127、sY134;AZFc: sY254、sY255这6个位点进行检测(图4)。2017年,上海市一李铮教授牵头成立了中国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质控联盟,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使我国170余家医院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型检测平均得分率从88.3%提升至94.7%。

图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Y染色体AZF微缺失 AZFa: sY84、sY86;AZFb: sY127、sY134; AZFc: sY254、sY255对应6个缺失位点
三、局灶型生精Y染色体AZFc区缺失患者的希望
AZF微缺失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生精障碍。AZFa区缺失及AZFb区缺失患者多表现为无精子症,临床治疗效果不佳。AZFc区缺失为临床最常见的缺失类型,患病率高达70%-80%,但AZFc区缺失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表型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治疗结局难以预测。具有相同基因型的AZFc区缺失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精子症(Azoospermia),少部分患者表现为少精子症(Oligozoospermia)和隐匿精子症(Cryptozoospermia)(图4)。

图4. Y染色体AZF微缺失类型占比
四、新内分泌辅助治疗和显微取精双管齐下

图5. “双管齐下”治疗Y染色体微缺失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实现“从无到有”:针对AZFc区缺失导致的无精子症患者首先采用以芳香化酶抑制剂为基础的新内分泌辅助疗法,增强患者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图6A)的功能。该治疗通过阻断过度的芳香化酶活性,促进内源性睾酮升高同时解除内源性雌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抑制,促进精子发生,实现从无到有。回顾2015年至2021年,共有308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于我院就诊,其中198例存在AZFc区完整缺失,138例表现为无精子症。经过李铮教授门诊接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共有46位(33.3%)无精子症患者在精液中找到精子。约半数患者进一步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子代。
显微取精实现沙里淘“精”: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我们还可以选择睾丸显微取精术(图6B)来寻找睾丸中残存的生精灶,近50%的患者能通过手术找到精子,再通过试管婴儿生育子代。

图6 Y染色体微缺失治疗方案 A 新内分泌治疗作用机制模式图 B 显微取精手术找到饱满生精小管
Y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的无精子症并不可怕,大部分患者为睾丸生精状态相对较好的AZFc区缺失,通过药物治疗约33%的患者可以实现“从无到有”;结合显微取精手术和辅助生殖技术,大部分患者可获得精子和亲生的子代。最后,想告诉广大患者朋友,Y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的无精症是可以治疗,药物、手术、辅助生殖技术联合应用可以获得良好结局,只要有生精细胞,就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李铮,夏术阶.中国男科疾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2.李铮,李石华主译. 男性不育的医学干预:手术与临床诊疗[C].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8.
3. Ou N#, Sun Y#, Zhang J#, Liu S#, Zhang Y, Zhao J, Bai H, Tian R*, Yao C*, Li Z* et al. Efficacy of Aromatase Inhibitors for Azoospermia caused by AZFc microdeletion. Andrologia 2023.
4.Krausz C, Hoefsloot L, Simoni M, Tüttelmann F. EAA/EMQN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of Y-chromosomal microdeletions: state-of-the-art 2013. Andrology 2014; 2: 5-19.
5.Tiepolo L, Zuffardi O. Localization of factors controlling spermatogenesis in the nonfluorescent portion of the human Y chromosome long arm. Human genetics 1976; 34: 119-24.
本文是李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