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礼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躁狂抑郁症

孩子被诊断双相情感障碍,要不要再生一个?

发表者:张怀礼 人已读

有读者问8岁的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

当务之急,不是考虑要不要再生一个孩子的问题。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直接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我认为是不合适的,通常诊断为“儿童情绪障碍”更合适,这是一个比较宽泛、比较笼统的诊断名词,主要是出于保护性诊疗这个目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诊断为“儿童情绪障碍”,对这个问题就掉以轻心,孩子这么小,可能已经有双相情绪障碍方面的特质或某些方面符合双相情感的表现了,如果没有及时干预,长大以后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在精神障碍中属于遗传倾向比较明显的一类重性精神障碍,首先要关注患者有没有家族史,如果家族史阳性,再生一个孩子这个问题,就要非常慎重,不是一定不可以生,但是风险肯定是比较高的。如果没有双相或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重家族史,我们就要去考量儿童成长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这两个方面同样对双相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人在临床工作三十多年,从长期的临床观察(非双盲研究)来看,在不考虑生物学(家庭遗传、生物学易感特质)因素的情况下,孩子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刺激(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紧张、校园欺凌虐待)有密切关系,当孩子遭遇了超过承受能力的不公正待遇,会给孩子造成重大创伤,这引起创伤在成人看来,有些是无法理解,或是没被注意,或者家长认为不值一提,但是它们确实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是大多数家长要么没有引起注意,要么是注意了但是没引起重够的重视。

那么,这么创伤到底是些什么事件呢,这是因人而异的,因为孩子小,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但是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机制来保护自己,求得更好地生存下去,很多事件放在今天来看,根本就不算个什么事情,但是放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上,就可能对孩子的未来成长造成重大影响。

当孩子经历了这些事件以后,孩子因为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弱,所以更容易成为这些问题的受害者。比如家庭暴力,虽然拳头可能没有落在孩子身上,但是打在了父母一方(通常为女性)身上,孩子想去保护自己或自己的亲人,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无法作出保护性行为,但不是说孩子就没有这方面的冲动,恐惧、愤怒、悲伤等负性情感就会储存下来,并不断地叠加和积累,想拯救、想改变,想作为,都是力量不够,这是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愤怒指向的对象是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父母、老师、爷爷奶奶等),攻击的愤怒无法表达出来,只能强行压制和忍受。

需压制愤怒是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的,如果压制的力量不足,愤怒的冲动就会爆发出来,出现攻击、易激惹,发脾气,砸东西等,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承受极限,爆发是必然结果。

当一次冲动性爆发结束以后,由于这些行为表现不受社会接受,而且攻击对象是自己的重要他人,孩子自己也会为此内疚和自责,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发现通过自己的冲动行为和激动情绪来改变现状,达成自我救赎的愿望,结果 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产生任何改观,新的伤害再次形成,陷入迷茫,焦虑,无望的状态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双相患者可能出现吹牛、夸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现象,其本质可能是对自己无能、自卑、绝望的另一种幻想,出于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真正强大的人是用不着吹牛、夸大的,外强中干者才会有这种表现,经过反复的自我强化,这种防卫机制就有可能延续 下来,成为双相的重要症状。

所以8岁的孩子,如果出现了“双相”的症状,首选要去探索问题的原因,这是家长的工作,医生可能并不关心这些具体原因, 医生只关心这些症状是否符合双相症状组合,有没有达到双相的诊断标准,如果符合诊断,用哪些药物治疗比较合适。

医生不关心背后的这些问题,不表示这些问题不重要,孩子是你自己的,结果是家长承担的,医生只是按流程,按标准,按指南来看病,只要这些不错就无可厚非了,至于结果如何,那不是医生一个人能决定的,因为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

所以,要想孩子获得与大多数患者不一样的结果,家长就要走与众不同的路,花时间,耗精力,撤银子,投情感(爱),去研究儿童成长的规律,听懂儿童的心灵语言(症状、行为、情绪、言语),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一脚一个脚印,用数倍于其它孩子的时间去纠正这个问题。

9岁孩子尚小,尚有很大的可塑性,等到大树长成,再想去重塑,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我是盐城心理医生,致力于做一个有温度的精神科医生。如果你不怕吃苦费力,可以认真阅读我的分析和建议,如果你不想麻烦,就去寻找知名专家吧!

我讲的不一定对,仅供题主参考,说错了各位也莫怪,一个小地方的小医生讲不出多高的水平出来,不喜看的请从容飘过,我为耽误你宝贵的时间感到惭愧。



本文是张怀礼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