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卫
张卫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 中医科

三首方剂帮你搞定耳鸣问题

862人已读

张卫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

耳鸣是大脑对耳部、听觉系统损伤的感觉神经反应。

血管性疾病、听力损失、中耳堵塞、咽鼓管功能障碍、头颈部外伤、颞下颌关节紊乱、鼻窦感染、重感冒、耳毒性药损伤、乃至多系统疾病如甲亢、高血压、精神类、肿瘤等疾病都会导致耳鸣,病因非常复杂。

如果用中医思想来理解,就会相对简单。中医常用象思维的思想来理解疾病。如果我们把耳道比作一个管道,它能产生声音必然因为管道中气体的流动引发管道振动

正常量的气体流动人体已经产生耐受,一般不会产生耳鸣。

但如果单位时间内的气体流动量大幅度增加,就会加剧震动管道,从而产生更大等声音,超出人体耐受程度,就表现为耳鸣

单位时间内气体流动量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气体量增加了,第二个就是管道变窄了。

单位时间里管道内气体量增加,主要是因为“风”量的增加。这个风不是体内正常的风,我们称之为“风邪”,可分为外部风邪和内部风邪。外风是因为感受了外部风邪;内风又可分为肝风内动、肝郁化热生风和血虚生风、和阴虚生风几种情况。

管道变窄主要是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浊、瘀血在管道内积聚所致。

因此,临床上治疗就以去除病因为主,有的放矢。结合本草文献中记载可以治疗耳鸣的药物,将其归纳总结如下表一。

表一 古籍记载治疗耳鸣药物总结

注:疏通管道,古籍中常常记载这类药物具有通窍的作用。很多辛味药也具有通窍的作用,如疏风药中的蔓荆子、细辛、桂枝、白蒺藜等都有味辛能行、通窍的作用,即使没有外风,也可作为治疗耳鸣的行气、祛湿、活血的通窍药物使用。

临床上所见耳鸣产生往往是几种致病因素“组合”、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但最常见的组合是以下3种。

① 气血不足,外风侵袭。

人体气血不足,卫外功能减弱,则外风更容易侵入,流于耳道,则产生耳鸣。这个原因古人已经多有论述,如《普济方》中说:“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入耳中,与气相击,则为耳鸣也。”这种耳鸣发作较为突然,因为气流量突然增加,因此耳鸣声音也较为尖锐。治疗上就以祛风为主,兼以补气血、通耳窍。

治疗上最常用的方剂是《奇效良方》的芎归饮

芎归饮由9味药物组成:川芎 当归 细辛 石菖蒲 官桂 白芷 加入紫苏、生姜、大枣,不拘时服。如虚冷甚者,可酌量加附子。

② 肝郁气滞,热极生风

精神刺激,情志不遂等引起肝气郁滞。因为气郁滞而不行,日久就会导致能量的堆积,产生热,热极而生风;导致水液和血液的运行不畅,产生痰湿和瘀血。因此这一类型的耳鸣,往往是热、痰和瘀血兼见。就像明代医家王纶所说:“耳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证,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证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在治疗上也应以疏肝力力气、清火化痰、活血祛瘀为主。古籍中有柴胡聪耳汤(《奇效良方》)、复聪散(《仁术便览》)等方剂,但照顾均不够全面,在此基础上拟定加味柴胡聪耳汤一方,以供临床参考使用。

加味柴胡聪耳汤(共16味药物):柴胡 半夏 黄芩 党参 大枣 甘草 栀子 牡丹皮 石决明 陈皮 茯苓 石菖蒲 桂枝 蔓荆子 川芎 水蛭

该方是小柴胡汤(疏肝)与二陈汤(祛痰)基础上加入清热泻火(丹皮、栀子)、平肝潜阳(石决明)、活血通窍(川芎、水蛭石、石菖蒲、桂枝、蔓荆子)药物组成。如有麝香,加入更佳。

③ 阴虚血亏、虚风内动

肝肾阴虚、阴血不足也会产生内风,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血虚生风和阴虚生风,从而产生耳鸣。这类耳鸣多起病较隐蔽,多见于年老体弱血虚、精亏之人。耳鸣声音较弱,多为蝉鸣之声。如金元医家刘河间所说:“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微甚而作诸音声也。经言阳气上甚而跃,故耳鸣也。”因此在治疗上以补气血、滋阴清热,祛风通窍为主。古籍中常用方剂如黄芪丸、益气聪明汤、八珍汤、干地黄散、菖蒲酒方等。我在临床上以加味黄芪丸治疗。

加味黄芪丸(共13味药物):黄芪 当归 白芍 生熟地 山茱萸 磁石 黄柏 白蒺藜 桂枝 菖蒲 细辛 川芎 水蛭

方中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生熟地、磁石、黄柏滋肾水、坚阴清热,白蒺藜、桂枝、升麻、菖蒲、细辛祛风通络、水蛭、川芎活血通络。

以上方剂在临床使用上均可根据病人的情况加减使用,如痰湿不明显、热象较明显则可不用二陈汤,而加入清热药物黄连、龙胆草、芦荟等。具体加减变化可根据表一所列药物自行选用。

另:附中医古籍中治疗耳鸣名方如下:

芎归饮 治耳鸣。 川芎 当归 细辛(各半两) 石菖蒲 官桂(去粗皮) 白芷(各三钱)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紫苏姜枣,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服。(《奇效良方》)

干地黄散方 治耳中蝉鸣。熟干地黄(一两) 防风(一两去芦头) 桑耳(三分微炒) 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 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黄连(一分去须) 木通(三分锉) 黄芪(三分锉) 槟榔(三分) 茯神(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温服。(《太平盛惠方》)

菖蒲酒方 治耳虚聋及鸣。菖蒲(三分) 木通(三分锉) 磁石(二两捣碎水淘去赤汁) 防风(三分去芦头) 桂心(三分) 上件药。细锉。以酒一斗。用绵裹。浸七日后。每日空心暖饮一盏。晚再饮之。(《太平盛惠方》)

黄芪丸 治肾虚耳鸣,夜间睡着,如打战鼓,觉耳内风吹,更四肢抽掣疼痛。 黄芪(一两) 羌活 白蒺藜(瓦上炒去刺,各半两) 黑附子(大者一个) 羯羊肾(一对,焙干)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煨葱盐汤送下。(《奇效良方》)

柴胡聪耳汤 治耳中干耵,耳鸣致聋。 柴胡(三钱) 连翘(四钱) 水蛭(半钱,炒,另研) 茧虫(三个,去翅足,另研) 麝香(少许,另研) 当归身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上除另研外,以水二盏,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食远稍热服。(《奇效良方》)

益气聪明汤 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黄芪 人参(五钱) 葛根 蔓荆子(三钱) 白芍 黄柏(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 升麻(钱半) 炙甘草(一钱)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李东垣方)

复聪散 治痰火上攻,耳聋耳鸣。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炙) 萹蓄 瞿麦 木通 黄柏(酒炒,各一钱)水二钟,空心,临卧各进一服。(《仁术便览》)


张卫
张卫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