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瓣膜术后的华法林抗凝问题(最新版中国专家共识)
心脏瓣膜病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据统计,中国心脏瓣膜手术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年手术量7.3万例,约占所有心脏外科手术总量的30%。心脏瓣膜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术后为了预防心脏内血栓形成,均需要抗凝治疗,而最常用的药物是华法林。心脏瓣膜术后规范的抗凝治疗,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血栓栓塞风险,降低抗凝相关出血并发症,同时也是改善远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虽然2020年ACC/AHA最新指南中,关于人工心脏瓣膜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案及强度作了相关的推荐;但鉴于中国人不同于欧美人群的自身凝血情况,国人心脏瓣膜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0.7-10.4%),明显高于欧美国家(1.4-2.4%);而血栓栓塞的发生率(0.3%-1.48%),低于欧美人群(2.0-3.8%),所以国内较多的研究机构及学者推荐的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更适合中国人群。然而,目前国内对于人工心脏瓣膜术后的抗凝治疗方案及强度尚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现状,由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发起,瓣膜外科学组负责实施,国内众多心脏瓣膜病领域专家共同商议和深入讨论,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现状与专家组经验,制订了人工心脏瓣膜术后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统一和规范我国心脏瓣膜术后的抗凝方案及抗凝强度,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脏瓣膜手术的整体治疗效果。

共识要点:
1. 生物瓣置换术后的抗凝策略
心脏生物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二尖瓣),可给予华法林(INR 1.8-2.5)抗凝治疗3-6个月;其后可改为阿司匹林(100mg/天)长期服用(Class IIa,B-NR)。如存在血栓高危因素,INR目标值为2.0-3.0。

2.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的抗凝策略
对于TAVI术后,低出血风险者,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INR 1.8~2.5);其后可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天)或氯吡格雷(75 mg/天,在不耐受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的情况下)长期维持(Class Ⅱb,B-NR)。

3. 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抗凝策略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二尖瓣),建议华法林终身抗凝INR 1.8-2.5(Class I,B-NR。如存在血栓高危因素,INR目标值为2.0-3.0。

4. 心脏瓣膜修复术后的抗凝策略
二尖瓣修复术后,若为窦性心律,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INR 1.5~2.5);或可以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天治疗3~6个月(Class Ⅱa,C)。

本文是张步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